拯救东北人!东北三省经济已到崩盘边缘

拯救东北人!东北三省经济已到崩盘边缘
2016年11月27日 13:12 星火记者联盟

文/谢逸枫

东北经济告急,又到了危险边缘,拯救东北三省经济势在必行、一触即发,否则别陷入经济崩盘危机。背后则是东北经济缘何断崖式下跌,根本性的原因与根源究竟是什么?事实上,早在2014年的GDP增速排名中,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经济增速分别是5.8%、6.5%、5.6%,位列全国后五位,滑出经济“合理”区间。东北经济的持续下行,早已引起高层重视。2015年4月9-10日,李总理考察东北,直言对各项经济数据感到“揪心”。为了振兴东北三省的经济,2015年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等来支持东北振兴战略。

10月18日,李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部署进一步推动东北振兴工作。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部署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和《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公布,这是继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并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东北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务院部署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经济企稳向好。2016年11月17日,国务院印发 《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要求深入推进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分类施策的原则,实施若干重要举措,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意见》 提出,2016年底前出台深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专项工作方案,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引导中央企业加大与地方合作力度,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在东北地区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2017年6月底前在东北地区至少设立一家民营银行。

此外还有若干振兴经济的区域性规划,按照发改委公布的《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黑龙江在“十三五”期间,把加快形成以对俄开放为重点,面向欧美、东北亚、东南亚等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但是利用卢布贬值,计划对外投资的企业,俄罗斯对中国的政策是上热下冷。政府上层的态度非常友好,但是下面的地方态度是抑制和戒备,这有很多历史原因。

从数据来看,有26个省份前三季度GDP增速跑赢全国的6.7%,京沪两地GDP增速与全国持平,黑龙江、山西和辽宁经济增速则跑输全国,增速垫底。重庆、西藏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均为10.7%,全国增速最快,而辽宁经济增长则下降2.2%,是全国唯一出现负增长的省份。从全国经济区域版图来看,东北板块的表现最差的。前三季度,辽宁GDP同比下降2.2%,是全国唯一出现负增长的省份,且其GDP增速负增长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几个季度。公开数据显示,辽宁前三季度投资增速严重下滑,1-9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63.5%,其中民间投资同比下降66.5%。黑龙江和吉林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6%和6.9%。从投资数据来看,吉林投资增速仍保持着两位数增长,而黑龙江则为5.6%。

2015年上半年东三省各项经济数据、工作总结看到,工业发展持续低迷、人口严重流失、平均失业率的攀升、地产投资的垫底、商品房、住宅房销售的锐减等,已在东三省形成经济失速的连锁反应。其一是超超低出生率+人口加速外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生育率分别为1.03%、1.03%和1.0%,远低于全国水平的1.5%,仅比北京、上海等极少的城市略高,甚至比日本韩国都要低。按照国际标准,低于1.3%被称为“超超低出生率”。整个东北地区都是大量人口流出。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共流出人口400余万,减去流入的人口,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180万。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入36万。

同时伴随着的,还有老龄化程度的加剧。2013年,黑龙江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58.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4%。据预测,2020年黑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765万,老龄化水平将达19%;2045年黑龙江省老龄化水平将达33%以上。通俗来讲,出生率的不断降低,结构老龄化和人口加速外流,让东三省面临 “后继无人”的尴尬。其二是工业发展持续低迷+失业率攀升。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印发,其中指出,东北地区2013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

尽管东北地区结构转型推进已进行多年,但目前仍以重化工业、大型国企为主。去年以来重化工业下行,石油产量的放缓、煤炭价格的大跌,都对东北地区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下降9%。2015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除了山西为负数外, 其余比较低的就是东北三省了。于是,受东北地区工业继续放缓的影响,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减少,今年上半年,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平均失业率在7%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还高2个百分点左右。

其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垫底+销售面积萎缩。2015年全国31省区上半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东三省的投资情况赫然垫底。投资总额方面,辽宁2101.66亿元,居全国第七情况相对较好,黑龙江、吉林投资总额几乎接近垫底,分别为332.86亿元和243.43亿元,与甘肃、宁夏为一个梯队。投资增速方面,则直接垫底。上半年辽宁以--22.06%的投资增速,成为全国倒数第一,黑龙江紧随其后,以累计增速-17.74%成为倒数第二,吉林省情况相对略好,以1.34%的累计增速成为倒数第八位。人口减少,工业发展持续低迷,房地产投资乏力,民众购买力随即下降,尤其在置业方面显露无遗。上半年东三省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及住宅房销售面积萎缩严重。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东三省的房地产产业,俨然已是一片萧条。

回首遥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从2003年实施至今,已有12个年头。我们看到,东北经济的失速有其外部动因,也有内部深层次的原因,东三省也一直在铆足劲头努力攻克难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后,东三省也都将与“一带一路”对接写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尽管存在转型难、改革难这样的艰难困苦,但是东三省一直走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配制,加大力度发展新兴产业的路上,国家高层也始终关注并倾向政策于东三省,如今,东北的振兴,更需要时间。

靠什么拯救东北经济?靠投资?靠国企?东北三省经济增长持续在全国各省份排名中垫底,如何振兴并拯救东北经济,成为社会关切和决策重点之一。2016年8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公布新一轮振兴东北实施方案,透露将在东北地区实施127个重大项目和投资1.6万亿元等重要信息,外界高度关注并颇有忧虑。发改委等方面在制定实施方案过程中,针对东北的大部分重大投资项目就已经落地,2016年一季度,国家对东北的投资就超过6000亿元。与过去投资主要流向钢铁、煤炭、水泥等过剩产能行业不同,新一轮投资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性设施、民生设施等 “有效投资”。

方案决定投资公共设施领域和民生领域,一方面是为了弥补较长时期以来,东北地区在基础设施和民生投资的欠账,增强与华北、华东等区域的快速通达能力,以此推动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是为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拉动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进来,让社会投资逐步成为东北地区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由于现在东北正面临着“体制机制死板—经济下行—人才流失—财政吃紧—社会保障无力—生育率下降—经济下行”的生态怪圈,仅靠国家层面的大项目、大投资,靠财政和金融体系给国企输血,并不能拯救东北。

东北经济下滑的原因,主要是长期的计划经济和国企思维,导致营商环境日趋恶化,国企民营都缺乏活力。上一轮国家振兴东北也只是给钱给项目,并没有改变整体营商环境。因此,东北再振兴必须反思以往思路的成败经验,在制度创新上做文章。有经济学家主张在东北搞经济特区,具体的办法是,东北三省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分别展开对口合作,开办特殊合作区,面积可以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范围,主要沿用东南三省已有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政策、规则,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新一轮振兴东北的突破口应该是扩大对外开放,尤其是国际产能合作上,“通过产能输出去、引进来,吸引外资高端制造业在东北落户”。

比如,去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在沈阳建设的中德沈阳装备制造产业园,就是东北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既然德国人能看重东北,说明东北在制造业上还是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落户沈阳的中德产业园区发展的,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汽车制造、工业服务四大产业,到目前为止,已落户35家来自德国、欧美等国的高端企业,总计各类项目204个。比如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汇能焊接工业机器人系统的集成项目已经投产,德国库卡机器人应用研发示范中心、德国纽卡特工业机器人行星减速机等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领域,已经陆续有德国慕贝尔汽车悬挂弹簧、德国本特勒汽车悬架、西班牙海斯坦普汽车组件等20多个项目投产。

应该避免重复投资,中央启动上一轮振兴东北战略是在2003年,根据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统计,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十年来(2003年-2012年),东北三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2002年的1.14万亿元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达12.7%,而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为10.7%。上一轮振兴东北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十年快速发展。东北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是在2014年,到2015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GDP增速分别为5.7%、6.5%、3%,是全国倒数第二、第四与第一,全国14个GDP负增长地级市中有6个是在东北地区。2016年上半年,黑吉辽三省的GDP增速分别为5.7%、6.7%和-1%,对比其他省份,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依然不容乐观。

令人担忧的是,经济下滑的负面效应已经逐步传导至社会领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关东北经济即将全面崩溃,部分央企、国企陷于严重亏损困境、拖欠职工工资的报道已频繁见诸报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龙煤集团下属的双鸭山煤矿发生的讨薪事件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近两年东北经济增速的急剧下滑,现在国内专家们的看法较为统一,总结起来大致有三点:第一,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资源产业和依靠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传统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东北已经形成了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第二,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占比过高。

以官方公开数据来说,2014年东北三省国有企业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比重平均为50%左右,而全国这一指标是在10%左右。在中国经济从要素推动向效率驱动转变的过程中,央企、国企的低效运转最终导致经济下滑。第三,年轻人口、优秀人才净流出。由于经济寒流侵袭、市场环境恶化、平均工资增速缓慢等因素,东北持续出现大量的年轻人口净流出,优秀人才更是流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在中央推进上一轮振兴东北的进程中,从国家层面上曾出台了一系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方案,像200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5年出台的《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

2009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都对东北地区发展经济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倾斜。其外,国家财政也多次出手,用“输血”方式推动东北发展,但从现在东北经济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矛盾来看,重复投资、有效投资不足、投资效应递减等问题突出。从2003年到2014年,东北三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是在3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从30%上升到80%以上。在投资这把双刃剑的作用下,东北三省和其他省份一样,均被投资效应递减、有效投资不足、杠杆率迅速攀升三大问题困扰。

国企改革是新一轮振兴东北的关键所在,核心是央企改革。央企的主要特点是块头大,占用社会资源比例大。在东北三省,央企无处不在,地位举足轻重。统计数据显示,现在东北总共有央企3180多家,总资产约4.6万亿元。在去年GDP增速排名最末的辽宁省,央企就有1751户,占辽宁工业40%。吉林的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0%来自央企,跟地方无关。东北的央企大都集中在过剩行业,像钢铁、水泥、煤炭、石油炼化等传统支柱产业,有近一半的生产线都是停止工作的,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央企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到去年东北的央企已经整体上处于亏损的状态,而其中不少央企都可以归入“僵尸企业”之列,靠政府补贴勉强维持。曾在东北三省做过调查,发现“僵尸企业”的问题在东北尤为突出,仅在辽宁无资产、无生产、无偿债能力的“三无僵尸国企”就高达830余家,而其中绝大部分又都是央企。2015年底东北主要城市沈阳、长春、大连、哈尔滨的房地产去化周期分别是18个月、15个月、29个月、28个月,是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去化周期最长的4个城市。可以说,东北三省是全国去产能、去库存压力最大的区域。对于如何尽快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过剩产能,消化房地产库存。

从现阶段来看,东北地区“去产能、去库存”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从去产能看,去年大庆油田减产近150万吨、鞍钢减产276万吨,东北两大支柱产业的减产幅度均在该行业排名首位;从去库存看,沈阳、长春等出台了多项去库存的刺激政策,现在东北几座大城市的房地产去化周期已经有所下降。民间投资待加码,在当今中国,哪个地区民营经济很活跃,哪个地区的经济就很发达,这方面广东、浙江等省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年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投资整体上都在大幅下滑,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3.5%,其中民间投资增速达到19.6%;但安徽、四川等中西部省份,民间投资增速却滑落至6%左右,而东北地区滑落最为严重,其中辽宁民间投资是58.1%的负增长。

东北条件不差,要基础有基础,要资源有资源,要人才有人才,缘何在这一轮经济增长中沦为最糟糕的区域?东北怎么了?四大根本性原因造成东北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当前这轮东北经济是人才经济、人才资金、品牌企业、人口的流失,是中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开始,不单是东北,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包括中部地区都在面临此挑战。走出这轮经济低迷期,东北三省急需解放思想,敢于改革,不断引进外来的力量、资本、人才、项目,来稀释固有的僵化体制,同时专注于自己的产业工人优势,培养工匠精神,做行业老大。

支撑东北经济的三大动力就是人口、资金、企业都流失,其思想、基础设施与教育及医疗配套缺乏。其一是人口老龄化、年轻人口流失、低生育率、城市空心化。东北地区的人口净迁出时间已经长达20年,流出人口以农村户籍为主,超过六成的东北人外流原因是务工经商。10月19日,国家卫计委公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提出警告,以东北目前的生育水平和人口流出趋势看,东北地区人口已经临近人口规模快速减小的下行通道。以辽宁为例,2010年,辽宁省的总和生育率为0.74,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位列全国倒数第一,倒数第二位为黑龙江0.75,倒数第三位为吉林0.76。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较之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净流入地区有14个,净流出地区17个,人口流失数量超过200万的省份已超过10个,省际人口流动呈加速态。人口流失数量最多的安徽省,已有962.3万人在其他省生活或工作,占到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11.2%。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省外来人口中初中及以下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下降了6.1%,高中学历和大专及以上学历分别比“五普”时提高了3.3%和2.7%。而同样这10年间,黑龙江净流出人口增加了2.6倍,达204.8万人,其中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群是很活跃的群体。

“东北人口流失没有那么严重。但是要承认,10年流失的100多万人中,很多都是高层、管理层的人才。”发改委振兴司司长周建平表示。“东北的人口问题没有网上传言的那么严重,网上传闻每年流出100多万。”发改委振兴司司长周建平日前表示,“我们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基本上,十年流出的人口有100多万。”有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东北三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流出人口为400万以上,用这一数据减去流入的人口,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180万。

而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入36万。另有来自金融机构的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辽宁、黑龙江的常住人口分别是4382.4万人和3812万人,比上年分别下降了8.6万人和21万人。虽然东北的人口问题并没有传闻中那样严峻,但是发改委还是表示了担心。应该承认在东北流失的100多万人口中,高层的、管理层的或者生产线的骨干力量占了多数。”周建平补充,“我们还是很担心。”三十年前,东北地区是中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基地,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步伐相对仍较缓慢。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工业企业已经处于生存线的边缘。2015年度,东北某省实现效益增长的国有企业只有寥寥数家。然而人才的流失让企业雪上加霜。不像网上说的每年100万人口流失,东北总共才一亿人,怎么可能每年流失100万?”周建平补充道。然而,东北人口低增长已经是事实。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全国生育率为1.22,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只有0.98、0.84、0.88。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全国生育率为1.18,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只有0.74、0.76、0.75。发达国家需要生育率达到2.1,而中国目前则需要生育率接近2.3。

人口更迭是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于东北人口问题的关注始于2014年。2014年4月份开始,“东北经济失速”、“断崖式下跌”、“逃离东北”等关键词在网络上热闹起来,大量学者再次聚焦东北问题。与此同时,有学者将东北经济失速与人口流动问题连接到一起,一些观点也在各类媒体上广泛传播。2015年1月3日,英国《经济学人》在一篇题为“东北再度告急”的文章中认为,东北地区面临严峻恶化的人口形势是经济失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引用国内某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指出,东北地区净流出200万劳动力。之后,国内媒体每每提及东北人口流失都会提到“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

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吉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说,200万人的数据应该是对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得出的结果,是10年间总共流出200万人口,平均每年在20万人左右,而不是每年流出200万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证实了孙志明的说法。报告显示,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辽宁省保持人口净迁入发展态势,并略有增长,而吉林、黑龙江两省人口呈净迁出态势,且规模扩大明显。从整体来看,2010年时东北地区人口净迁出数量达到219万人,相当于2000年的5倍;从增长幅度来看,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人口净迁出分别增长2倍和2倍。

由此所得出的数据结果,看似与媒体提及的“东北地区人口净迁出200万劳动力”基本相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200余万的人口净迁出,是以现住地和户籍登记地之间的差异推算的,它事实上是人口迁移在过去多年累积所形成的规模,报刊和网络媒体将其表述为每年净迁出人口200万是不准确的。但是,如果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该数据进行对比,的确能够清晰地看出东北地区人口净迁出规模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

从全国范围内进行比较,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人口净迁出与安徽省、河南省等其他人口迁出大省相比,其规模要小得多,似乎人口外流问题并不严重。但从人口密度来看,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人口密度分别为147人/平方公里和81人/平方公里,远低于安徽省的人口密度434人/平方公里和河南省的人口密度638人/平方公里。在人口密度偏低的情况下,人口外流规模的持续增加,人口增长缓慢,将对地区发展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人口外流已成为东北地区日益突出的人口问题

收入差距,成为吸引高学历年轻人南下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 2012年,黑龙江省社平工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843元,广东省已达5313元。东三省人口流出近年来呈现加速态势,已成为净人口流出地,主要流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从普六人口迁移的数据看,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比2000年增加了1亿人。更多的人口从中西部地区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这种趋势反映了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格局是协调一致的。人口迁移既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其劳动力需求,也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

其二是在过去10年里,东北地区的资金是如何变化。使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指标,来考察一下,下面表格里的货币单位为“万亿”,其中黑龙江的数据是2004年和2014年的。从2005年末到2015年末,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从30万亿增长到了140万亿,增长幅度是367%。辽吉黑三省的增长幅度分为为298%、325%和264%,均显著低于全国水平。其中黑龙江在人口和资金两方面,都是东北三省里表现最差的。2005年的时候,东北三省资金总量占全国的7.2%,到了2015年只有6.1%。从占全国比例来看,资金正在缓慢流出东北。

其三是东北的问题主要解决两点,第一个问题思想问题僵化,固有传统的产业,过重的重工业留下的痕迹比较重,改一点东西就前也怕后也怕。第二个问题的根源是民营企业不够活跃,13年到14年这一轮经济调整中,凡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下滑的数字都不太大,而且基本上保持一定的增长,所以说,民营经济活不活跃,是经济活跃度的表征,也是现在持续发展改革、创新的根本原因。这是企业家的共同认识。

即使是东北三省的省会城市与大城市,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4座城市,经济依然比较糟糕。人才流失与就业率及缺乏吸引人才、企业、外地人口进入,长春比上不沈阳、大连、哈尔滨。而哈尔滨有北部旅游地产、俄罗斯文化深度游、特色农业金融的基础,由于缺乏制度与机制创新,发展滞后、人才匮乏,相对发展速度慢。加上受俄罗斯经济不振的拖累,贸易数据极不景气。沈阳由于制度、观念、基础,转型慢,无法成为珠三角、长三角的人才输出地,人才没有高效配置。大连绕着大连特色的工业、远洋运输、定价、服务、旅游、贸易、港口等产业链,因产业链细分不够,以及周边强烈的非市场化环境,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大连是东北经济的风向标,如果大连能起来,可以带动一片发展。

东北三省经济增长连续2016年第一二三季度垫底全国,经济萧条与低迷犹如东北冰冻的天气,其中辽宁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国家正式发出拯救、振兴、重塑东北三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经济冲锋号,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重点围绕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四大核心任务,分年度明确了137项重点工作,另外实施方案还明确加快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深化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领域工作任务,包括制定和组织实施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在东北地区改组组建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等内容。

在2015年全国31省GDP增速排名中,有5个省份经济增速低于6.9%,包括辽宁、山西、黑龙江、吉林和河北,其中辽宁以3%的增速位列倒数第一。而在2016年第一季度,这5省再度位列GDP增速后5位,辽宁出现负增长,以-1.3%的增速位列末位。东三省是我国重工业的代表,也是去产能任务最重的三个省份,曾经的大庆油田、长春一汽、鞍山钢铁都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企业,在建国初期为中国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东三省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东北三省有基础、有条件,经济增速可以回升,以制造业为例,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东北具有的优势是很多省份不具备的。

2016年上半年31省GDP增速排名中,有5个省份经济增速低于6.9%,包括辽宁、山西、黑龙江、吉林和河北,其中辽宁以3%的增速位列倒数第一。而在2016年第一季度,这5省再度位列GDP增速后5位,辽宁首次出现负增长。从上半年的数据看,东三省出现了分化,吉林总体态势明显好于辽宁和黑龙江,上半年GDP增速追平全国水平,这也是自2014年来的首次,有力回应了对于东北经济的唱衰论调。黑龙江省虽然依旧排名倒数,但是相较于一季度来说也保持了稳步回升的趋势;辽宁省虽然延续了一季度负增长的态势,但是数据也有所回升。东部省份多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经济增速必然也会有所调整。

分别在2015年GDP增长呈现垫底态势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经过多套国家的振兴东北措施之后,在2016年三季度呈现经济回暖迹象。吉林和黑龙江都出现了较快上涨,分别为7.9%和接近6.7%,只有辽宁依旧为负数。东北经济在若干政策的带动下,已经出现启稳的态势,多重有利因素已经富集在东北三省。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东北三省三季度的GDP预期增速中,吉林发展较好,预计GDP增速或为7.9%,其次是黑龙江,统计数据还没有完全到位,估计不到6.7%,只有辽宁还继续为负。2016年上半年,吉林GDP增速为6.7%,黑龙江为5.7%,辽宁为负。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