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改委联手证监会,定了一件大事

刚刚,发改委联手证监会,定了一件大事
2016年12月27日 10:24 星火记者联盟

原上草

就在昨天下午,国家发改委联手证监会,发布了一个文件,是《关于推进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相关工作的通知》。

这个通知看着很专业,其实通俗一点讲,就是为PPP项目专门开设一个“二级市场”,为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开了一个绿色通道。

我们知道,最近几年,PPP是一个热词。从2013年财政部开始力推PPP项目以来,3年时间,地方相继推出1万多个项目,投资总额超12.7万亿元。但是,PPP表面看着很风光,其实很多社会资本并不愿意参与进来,主要原因是很多项目利润很薄,周期又长,投资很大,退出有难度。而且跟地方政府打交道,没有一定的关系,一般都很难搞定。

有些PPP项目周期长达15~20年,在这个资本喜欢赚快钱的时代,除了政府资金,哪个社会资本愿意做这样的买卖?而且,这么长的周期,是否赚钱,能否退出都是问题。预期卖不出去的资产,投资者当然就不会买入。这个《通知》其实就是从解决退出渠道入手,推动PPP项目融资创新。

简单一点说,就是对PPP项目进行资产证券化,开设一个专门的PPP二级市场,标准化之后,大小投资者都可以很方便地参与买卖,投资者可以随时退出,这实质上是解决了PPP项目的流动性问题。

很多人会问,最近国家不是在打击金融创新、金融杠杆和金融泡沫吗?为什么又特别为PPP项目专门开通了一个金融产品呢?

其实,不光是PPP项目,包括IPO扶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接下来我们都会看到各种金融创新。一方面打击金融炒作和抑制资产泡沫,一方面为政府项目和国企脱困创造一切金融条件,这就是目前整体金融工作的趋势。

前几天,草哥朋友刘煜辉兄有个演讲,谈到监管当局正在对始于2012年的这场金融过度自由化进行整顿和清理,否则经济没办法进行下去。

我们知道,2012年后,中国启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自由化的繁荣,导致一场金融混乱。自当年的券商创新大会后,非银行的信贷创造能力开始全面赶超银行。由于金融的创新,金融过度自由化加上落后的金融监管体系,使这个“洪荒之力”漫无边际创造出来,中国出现金融交易性资产创造的无序繁荣。

后果大家都看到了,资产价格虚高,资金全部往大城市集中,往虚拟金融集中,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都奋不顾身参与了“炒钱”、“炒资产”的活动,而其他实体行业一塌糊涂,萎靡不振。

虽然7月的政治局会议以后,决策层着力于抑制资产泡沫,但还出现了不少争论。直到年终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非常强硬地要把金融风险、抑制资产泡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并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才真正标志着2012年以来这一场金融狂欢的结束。

无论是对险资举牌上市公司的限制,还是对银行委外理财的叫停,以及对债市流动性的釜底抽薪,都是对金融泡沫和金融炒钱行为整顿清理的一部分。

这几年,经济形势并不好,金融行业在中国却成了一个风口,所有能搭上这班车的都赚了大钱,但是后果之一就是把包括像曹德旺这样的实体企业家都逼走了,把房价炒高了,把居民的生活成本炒高了。在实质财富没增加的情况下,“以钱炒钱”的唯一对手就是央行,所有金融机构都把央行当成了最后出资人,但一旦把央行逼成了对手,其实最后的买单者是全国老百姓,央行作为最后的出资人,只能通过印钞来稀释所有人的口袋。

接下来,金融行业会进入下半场,那就是跟政府玩,跟国有企业玩,而这也意味着,一场新的国进民退即将开始,这次有个新称呼,叫“混合所有制”。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