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自由化 中国告别2200年专营制度

盐业自由化 中国告别2200年专营制度
2017年01月02日 14:46 星火记者联盟

2017年1月1日,政府依据早先发布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宣布即日起废除食盐计划管理和政府定价机制,这项举措也为中国实施逾2,200年的食盐专营制度画上句号。随着食盐专营制度的结束,中国政府将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管制、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食盐批发商跨区采购经营、允许食盐生产商自营自销。

从中国国务院发布的改革方案来看,盐业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市场力量对僵化的产销体制造成的浪费进行规范;另一方面,政企分离有助于将行业专营权、监管权一分为二,进而打造简政放权的示范行业。但在改革推动初期,面对体制改革导致的剧烈变化,中国政府亟须就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因应措施。

改变中国历史的制度创新

对中国而言,盐业专营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在汉武帝统制时代,连年征战导致国库财政空虚,为加强对国家经济的直接控制,从而巩固中央集权体制,朝廷依据桑弘羊为主制定了盐铁专营、酒类专卖的行业垄断制度。为确保政府权力能对行业起到有效控制,在推行专营专卖制度的同时,朝廷还一并引入了均输、平准等相应行政措施。由此,中国建立起了由政府主导、市场配合的统制经济。

在专营专卖制度下,政府通过对特定行业从生产、供应、运输、销售的一条鞭控制掌控了行业总体发展。从目的来看,设置专营专卖行业是为了将以往掌控在地方诸侯、商贾手中的财源收归国有。通过这项行政措施,中央政府得以切断地方诸侯手中的重要财源,进而提高中央集权的稳定性。

然而,有得必有失。专营专卖制度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政府财源、抑制地方势力增长,但中央政府直接跨过地方政府从事商业经营,也充分体现了经营效率低下的弊病。在专营体制下,一体化经营导致供需失衡,此外,经营效率低落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这些成本最终也落到消费者头上。也因此,专营事业成为当时社会上备受关注的一件大事。

对于专营事业是否恰当,朝廷内部也展开了辩论。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朝廷召集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就统制经济的利弊展开讨论,这次会议也被称为“盐铁会议”。在会上,知识分子就当时的政策方针展开激烈辩论,对于专营权的讨论也顺带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知识分子间的政策辩论大会。在权衡利弊后,专营制度最终获得保留,围绕该制度所作的讨论也为后世留下了《盐铁论》这部政治史巨作。

扬弃专营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明证

从政治发展的历程来看,在专营制度下,中央政府直接剥离地方政府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做法有助于巩固地方对中央的依附,这项极具创意的制度创新在中国政治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已从几千年来的农业社会转型为工商业社会,过去作为政府主要财源的专营税费早已让位于营业、增值税费。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情况下,通过食盐专营而征收的商品税费对政府来说已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此外,深化改革指导原则下,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诸如能源、电力等关乎国家安全的领域也在提高经营效率的考量下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在这样大背景之下,诸如盐业这种利润微薄、经营环节繁复且效率低下的传统行业也就不再具有抓在手中的必要性。

从中国政府对盐业体制进行改革的措施来看,这是一项迟来的举措,也展现出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深化转型过程中扬弃旧有思维的决心。某种层次而言,对于盐业专营体制的改革意味着政府摆脱政企不分的决心,朝着裁判的方向持续转型。

但不可否认的是,盐业专营牵涉整条生产、销售上极为繁复的各个环节,当我们在话别这个近2,200年的陈旧制度时,如何让市场接手这部低效的机器,且确保它在新的制度环境中有序运作成为改革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