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加码45万亿,中国经济已经身患“绝症”?

投资加码45万亿,中国经济已经身患“绝症”?
2017年02月21日 09:30 星火记者联盟

投资加码45万亿,货币毁灭。

媒体圈再次腥风血雨,

把群众忽悠的一阵恐慌,

中国经济平地一声雷。

但不可否认的是,

灌猛药拉GDP的投资依赖症,

的确已经越发凶险!

45万亿是个什么鬼

平地一声雷,45万亿来了!

最近,不少媒体都爆出了重磅消息,号称一波45万亿的投资来了,其十倍于当年的4万亿,忽悠的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脊背发凉。

但你仔细一看,就会发现什么45万亿,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甚至完全不挨边,所谓的45万亿,是23个省份201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也就是说他们要最后创造的固定资产投资就是这么多,跟当年的4万亿投资完全两码事。

当年的4万亿是在计划之外,额外增加的,而且中央直接拿出来1万多亿,地方配套出2.8万亿,另外,这是直接拿的钱出来。所以造成了巨大的货币超发,那段时间加紧贷款,都被定下了放贷指标,如果不把钱放出去就扣奖金绩效。

而且这所谓2017年的“45万亿”也不是什么大数字,更不是准确数字。事实上,2015年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了56.2万亿,2016年是59.7万亿,都远远超过现在拿出来吓唬人的“45万亿”。

再从筹钱的角度看,并不是说45万亿的投资,都要扔进去45万亿的人民币,一般基建的资金分配来看,这其中国家预算的比例只有15%,国内贷款再有15%,其他资金还有7%,绝大部分都是项目自筹资金,也就是说这些钱本来就存在的,你不让他干项目,他就会涌向楼市股市甚至炒农产品去了。

所以让大家各得其所,各有各的事情做,把好钢都用在刀刃上,钱都用在建设上。这没有任何问题。只要规划做好,别再出现脑门一热,集中花钱就好。

不过,虽然这45万亿并不是大事,但连续的45万亿,已经让中国经济患上了投资依赖症。

投资依赖是个病

实际上,这些年我们的GDP 8成都是固定资产投资。

我们一直在延续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如果没有这个固定资产投资,那么GDP早就哗啦啦的掉下来了。

投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政府花钱。老百姓不花钱消费,政府才会花钱投资,你不花我就花,总得有人把钱花出去,这样经济才能转起来。如果谁都不花钱,所有的东西都卖不出去,那么这就是经济危机了。

而这几年你会发现,在GDP占比中固定资产投资的权重越来越大,说白了就是我们维持这个经济增长,老百姓的参与却在下降,生活没有因为经济增长变得改善,反倒都成了钢筋水泥的建设。

一个一个项目修下去,总有个尽头,而且这种规划式的建设,虽然数字上好看,对GDP数字的可控度比较高,但效率很低,我们建了太多的鬼城,新城。这些东西的出现拉动了大量的GDP,但跟人民生活却没有半毛钱关系,新城建好了也没人去,因为没有工作机会,所以这就是我们经济结构的问题所在。

只有变成消费驱动的经济模式,效率才会最高,才可以持续,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消费驱动的。而成为消费驱动之前,我们必须要解决就是居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比如房子、教育、医疗养老,这些问题压在大家头上,似乎永远无解。

钱都被这些部门吸走了,也就不可能去做到高消费,而越不消费,就越要基建投资,为了筹钱就要推高土地价格,而地价高房价也就更高,房价更高大家就更没钱消费。这明显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中国经济身患”绝症“

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去产能、调整结构。

主要是因为我们产能严重过剩、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仅导致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更导致中国无法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较低的层次,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

出口贸易四处受人掣肘,特别是钢铁、轮胎、机电产品等,受到美日欧的各种反倾销抵制,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如今如果继续放任“铁公基”项目开闸,无异于让这些年去产能、调结构所付出的努力功亏一篑,那些在政府和产业硬性规划中,要削减产能的钢铁、水泥、煤炭等企业,会如黑洞般吸收各种资源,进一步扩大产能。同时,过剩国企产能的进一步扩大,也意味高水平制造、科技企业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受到限制,调结构也成为泡影。

如果投资依赖度不能主动下调,则中国经济转型就非常困难。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货币超发是必然的,即便央行主动压缩,最终仍然存在“1.5倍魔咒现象”。也就是说M2同比增长速度很难下降到GDP同比增速的1.5倍以下。目前GDP增速是6.7%,而M2增速是11.3%,货币发行是财富增长的1.68倍。

要知道,铁公基项目基本都是海量的资金投入堆砌起来的空中楼阁,在不产效益的同时,还需要后续资金的不断跟进和投入,否则,前提投入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没有大幅增长预期的情况下,通过政府打造的各种壳资源,继续从银行借贷,无疑是不得已的选择。而商业银行的资金紧张,无疑会上传到央行,刺激央行进一步增加货币投放,最终的结果就是大水漫灌,刺激资产价格、大宗商品、日用品、粮食等继续大涨,通货膨胀会进一步加剧。

而由于中央政府将市政地铁、机场等项目审批权的下放,导致地方政府在铁公基项目投资上疯狂加码,出现了今年地方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45万亿的地步,这一方面说明了经济管理官员技能的单一、思维的僵化,另一方面说明了为了保证GDP增长的硬性指标,为了保住并加重官帽,地方投资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

在地方政府的要挟和捆绑下,银行大量的资金涌入地方政府推动的铁公基项目的同时,必然造成的是信贷资金流入制造业数量的减少,对岌岌可危的制造业形成抽血效应。

在人工、土地、税费等高企的情况下,信贷资金的收紧,将进一步加剧制造业的衰退,从而进一步削弱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经济必将会雪上加霜!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