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稳定房价有多难?政府不与民争利啥都解决了!

重磅:稳定房价有多难?政府不与民争利啥都解决了!
2017年03月24日 09:52 星火记者联盟

击鼓传花总会有突然停下来的那一刻。真到了那日那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又在哪里呢?

最近房价问题有如盛夏提前到来,热得全民干着急。广州的《21世纪经济报道》日前发文称,北京最严楼市调控“认房又认贷”,下半年全国楼市降温可期。这句话也是该报道的标题,非常扎眼。

报道说,北京市住建委、市规划国土委、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市银监局、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于上周末联合发布升级版调控政策。结合已有的限购、限价等措施,北京楼市调控的力度堪称“历史最严”。

“历史最严”究竟多严?据悉,该“升级版调控政策”包括,购买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购买非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80%;在确定购房套数时,采用“认房又认贷”的原则;暂停发放贷款期限25年以上的个人住房贷款(含公积金贷款);企业购买的商品住房再次上市交易,需满3年及以上。

实话实说,至少从字面上看,这个举措确实很严。但是,一个“降温可期”,一个“历史最严”,这样的陈词滥调我们不知道已听闻多少次了。“史上最严”有可能,但是否既空前又绝后,却殊难预料。如果这一次的“最严”在不久的将来又被新的“最严”刷新,那么此番所谓“降温可期”不免又成一句空话。

实际上,这样的空话都不知道说过多少次了,人们已经懒得与之较真。不较真的后果是,你无论说什么大家都不再相信。该买不该买的还是要发疯似的追着去买,部分有“刚需”却实在买不起的还是会拼命想法凑钱去买——降温云云不是一厢情愿,而是压根就很扯淡。

这张截图令人唏嘘不已

现在不少年轻人都喜欢看《环球时报》,该报总编辑胡锡进先生也是大家很熟悉的“网红”。19日胡总在自家网站一个叫《胡侃》的栏目中自问自答“房价越来越高,年轻人怎么办”:这个问题在中心大城市最突出,老胡的建议是,举全家之力能把首付付了,月供也能承受,能早买就早买,别犹豫。至于学区房,有力量就买,如果买不起,千万别跟自己较真。

看,胡总也劝年轻人早早买房;买不起没关系,可以向父母伸手“举全家之力”。胡总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早买比晚买好。问题是,一茬一茬的年轻人走入社会、跨进职场、面临成家立业之“刚需”,什么是早,什么是晚?可以说,年年都有“早”的,而年年又都是“晚”的。这真是个死结。

这边厢,有关部门在殚精竭虑压制年轻人“早买房”的需求(动辄数十甚至数百万元首付,有多少青年能承受);那边厢,又有知名大媒体老总在苦口婆心地建议年轻人不但要买房,而且能早就早,越早越好。还真是左右为难啊!

其实,左右为难也只是纯理论而言,对于那些收入微薄,且举了“全家之力”也凑不够首付、月供之高更是望而生畏的青年来说,压根就无选择“左为难”还是“右为难”的机会。他们的“刚需”怎么解决?

政府调控楼市的初衷,当然是为了限制炒房行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么多年来的限购政策“没有最严只有更严”,实际效果如何却有目共睹,给人们的感觉是越限越高。感觉当然不一定靠谱,不限或许更严重。问题是,政府的初衷并没有实现,一些有房的人把全国的亲戚接来都八辈子住不完,多数没房的人在可预期的将来却永远买不起甚至租不起房,此类问题单靠限购政策是解决不了的。

其实,这里面所涉及的还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堵,还是疏。限购终归是堵;而让年轻人买得起或者至少租得起房,让炒房者失去囤积居奇、待价而沽的基础,最终靠市场自身的调节力量来让房价回归理性,才是正确的疏导办法。

这并非坐而论道,是完全有可能办到的。现在不是在大讲特讲供给侧改革吗?在抑制需求上大做文章,不如在供给上充足能量。房价越来越高,说白了是土地越来越值钱。中国的城市土地属于国家,理论上说即属于全民,那么国家为什么不能留出足够的土地不拿去“出让”,建足够数量且高品质、能真正惠及年轻人的廉租房呢?

十多二十年前,媒体和专家们都在鼓噪什么“有恒产才能有恒心”,现在看来他们好像都是政府和开放商雇来的软文作者。古人所谓恒产,是建立在土地私人所有权之上的个人物产。今天的我们靠透支未来所换来的一辈子心血购得的物业,其实根本算不上恒产,因为它附着在(名义上的)国有土地之上,并不能给人带来多大的安全感。

所以这样的“恒产”对那些资历尚浅、积蓄很少、父母手头也不宽裕的年轻人来说,真的毫无价值。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有道义为年轻人解决基本的住房需求问题。连港澳台和西方国家都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什么就不能解决?

而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后,所谓高房价,才不会成其为一个令全社会头痛的“供给侧”难题。

大道至简。抑制房价过快过高上涨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政府有没有下足决心。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经济学术和决策技术问题,而纯属一项政治决策范畴之事。是时候正视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了!

说他是个根本性问题一点也不夸张。我自然明白,政府里的高人太多,他们当然知道这里边的利弊得失。但是别忘了,击鼓传花总会有突然停下来的那一刻。真到了那日那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又在哪里呢?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