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中国智造”骨子里的虚火?

谁来拯救“中国智造”骨子里的虚火?
2016年06月24日 15:19 星火记者联盟

北京时间6月22日,国际机器人协会(IFR)公布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较上年度增长12%至24.8万台。在我国沿海省份接连推出“机器换人”政策以缓解劳动力不足之际,各工业先进国也不约而同地推出再工业化(re-industrialization)政策,这股势头也给全球机器人市场提供了“刚需”的预期。

目前看来,这股“机器人热”或许只是开端,据部分研究机构统计,十三五末期,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人民币(约合151.4亿美元),我国政府也将机器人产业视为下一座“金矿”。

机器人产业燃起“虚火”

2016年4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出台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据推测,到了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0,000台,其中六轴及以上机器人达到50,000台以上。作为高新尖技术的典范,机器人产业也成了政府积极扶持的重点产业。

2016年6月,习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便明确提出:“要将中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尽可能多地去占领市场”。隔年11月,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习再以书面形式宣布:“中国将把机器人产业纳入国家重点创新领域”。习李二人轮番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表达支持也向市场释放出政府重视机器人产业的信号。

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根据统计,截至2016年1月,全国有将近40个城市瞄准了机器人产业,不少地方政府给出诱人的补贴政策,既有针对机器人制造商的,也有针对“机器换人”的。据了解,补贴额从数万元到上千万不等。

正是政府“关爱的眼神”使得机器人产业燃起了一股“虚火”。近日,《每日经济新闻》对机器人企业进行了一次范围相对较大的“摸底”调查,结果却出人意料之外。当前中国有800多家机器人企业,其中将近一半的企业是没有产品的“空壳公司”,这类公司的主要通过“借订单”来诈骗政府补贴;而剩下近400家企业里,有70%至80%的企业以代理别家产品、零组件为业。真正具备零组件生产能力或生产机器人产品的企业仅100家左右。

在各级政府部门从上到下都对机器人产业表现出高度重视的情况下,机器人产业火热的背后却存在:高端产业低端化、核心零组件遭遇瓶颈、企业缺乏组织等三大发展问题。

产业发展亟需整合

作为极具发展前景的高新尖产业,各级政府正极力通过政策补贴手段扶植从制造到终端消费的产业环节,试图为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打通一条渠道。但不容否认的是,在产业聚落尚未成型且企业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政府亟需通过政策工具整合更多质量兼备的企业进入机器人供应链中。唯有整合出一个具备专业分工,且能从上到下串联起各个生产环节的供应链,才能打造出世界级的机器人产业。

据推算,目前中国能向机器人行业提供支持服务的“实体企业”超过4,000家。然而,在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产业扶植政策的情况下,这4,000多家企业分散全国各地,难以形成“合力”之势。此外,缺乏有效的产业整合机制也使得异地间产业协同发展流于空谈。在合作无门的情况下,这4,000多家企业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的红海市场,而非静下心来追求“艺匠”般的顶级技艺,这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限制。

目前来看,在政策加持下,政府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极佳的政策环境。但只治其标不治其本的政策并未给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唯有真的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规划,将珍贵的资源用在“做实事”上,才可能为中国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产业根基。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