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额债务:“四万亿”后遗症

中国巨额债务:“四万亿”后遗症
2016年07月10日 14:15 星火记者联盟

近日,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各级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逾16,000亿人民币(约合23,900亿美元),地方政府债务率累积达到89.2%。这意味着,在地方经济未出现反弹,政府税收未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已无过多的举债空间。

在当前经济持续走缓之际,地方经济发展也因此受到诸多局限。在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情况下,地方财政虽未必出现恶化迹象,但没有好转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地方政府迎来“还款高峰期”的同时,只能通过“借新还旧”的手段来应付当前庞大的资金需求。

解“燃眉之急”。

地方债务激增

2012年9月,就在本届政府上台前夕,财政部对地方债务进行了一次全面性的摸底行动。在经历了长时间调查后,中央对于地方债务规模有了较为具体且明确的认识。2013年9月,习在参加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时明确表示:“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可控。”

随着地方债务全貌逐渐浮现,中央一方面加强对地方债务约束外,如何对地方债务进行管理也成了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金融海啸期间,为因应可能出现的经济“硬着陆”现象,政府推出了四万亿财政刺激方案。在资金泛滥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与城投公司间建立起强韧的互助性纽带关系;在“政府担保、银行放款”的模式被广泛复制、推广下,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也迅速出现膨胀。



政府债务虽可控,但财政压力很沉重

由于缺乏严格的审批流程与完整的配套规划,许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投资浪费。此外,投资效益不佳也降低了固定投资所能产生的收益效益。在地方经济趋缓的势头下,较高的贷款利率也让地方政府大喊吃不消。由“四万亿”衍生而来的地方债务风暴最终只能通过中央政府出手才能获得解决。

由于利息负担已超出地方政府所能承担范围,中央政府只能以政治手段来解决因“四万亿”遗留下来的非经济问题。2015年底,财政部批准了三批置换额共32,000亿人民币的地方政府债券发放额,通过以债券置换存量债务的手段来降低地方政府利息负担,这也让地方政府暂时获得喘息的机会。

地方政府只能借新还旧

债务置换后,地方政府的利息负担获得有效缓解,但距离恢复元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L型经济走势下,地方经济不见起色,房地产市场局部性复苏都未能让地方政府有效摆脱债务负担。

在经济呈V型复苏无望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迟迟等不到“开源”的机会,而中央政府虽然通过债务置换的手段为地方进行“节流”,但巨大的存量债务仍让地方政府面临沉重的财政压力。更糟糕的是,随着早前积欠下来的债务陆续到期,地方政府不再只是还还利息这么简单,地方政府得从牙缝中挤出真金白银来兑现其还款承诺。

从债务期限来看,地方政府将在2015年到2017年间迎来还款高峰期。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向全国人大提交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务约为31,000亿元,占地方政府债务总量20%;2016年到期的债务为28,000亿元,占18%;2017年为24,000亿元,占16%;这意味着在2017年之前,地方政府将归还总额60%的债务。到了2018年,债务高峰过去,到期债务下跌至62,000亿元,占比也降至40%。

可以说,“四万亿”财政刺激方案是在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产物不容否认,在金融海啸袭击下,“四万亿”方案使中国避开了经济硬着陆,但也留下了极大的后遗症。面对地方政府积累下来的大量债务,这一课对我国而言确实沉重。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