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萎靡不振 地方无能,累死督导北京发飙

民间投资萎靡不振 地方无能,累死督导北京发飙
2016年07月21日 19:08 星火记者联盟

几天前,中国经济刚刚交出上半年的“成绩单”。数据显示,中国1至6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再创新低,达到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民间投资持续恶化,6月民间固定资产出现负增长,为多年来首次。7月18日,李克强召集国务院所有在京领导,以及31个省(区、市)政府负责人和各部委负责人汇聚中南海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只为了部署一件事: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

媒体引用了国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这样隆重的阵容讨论这样一件事,之前没有过先例。”在李克强的眼里,恐怕“隆重”二字难以卸下压心头上的这块石头——民间投资不振,“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东北一些省份民间投资回落叫人揪心。”经历过上一轮“四万亿”经济强刺激后的中国,再次遭遇经济低潮期,李克强政府是否能够有效地提振中国经济,促进社会投资是个无法规避的“坎儿”。

民间投资大幅放缓让李克强很焦虑

地方无能,累死督导

5月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降至10%以下,创2000年5月以来新低。消息甫一发出,李克强政府立刻派出专项督查,发改委成立专项督查组。

据发改委发言人透露,5月份国务院派出9个督查组,赴18个省区市开展实地督查。不仅如此,发改委还请了第三方评估和专题调研。开座谈会、实地走访民营企业、访谈企业家、行业协会代表、有关政府人员等,发放调查问卷等等,还运用了大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庞大的数据表明督导组工作力度的强大程度,但结论却依然是意料之中。

此次国务院督查组所发现,除去宏观经济形势不佳的大背景外,地方政府不作为导致的各方面成本高企、融资难、民企准入限制等原因才是民间投资不振的原由。

国务院督查组认为,各地落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存在22字问题——需求不振、身份歧视、服务不力、信用缺失、融资难、负担重。其中,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刘昆把金融机构形象地比喻为“天晴送伞,下雨收伞”。热热闹闹的督察组做了很多工作,证明了一件事情,中国大的经济形势低迷是诱因,但因地方政府的无能,才会“漂亮地实现了民间投资16年来的最低纪录”。

李克强破解“没门”会成功么

每每谈及中国民间投资难题,“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存在的现象就被各界诟病,现在导致民间投资出现断崖式的跌落是“没门”。在6月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特意批评了“没门”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对采取了民营企业“三不”原则:不听电话、不接材料、不予办事——李克强很清楚地方政府在做些什么,他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中央政府的要求。

事实上,自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李克强不断地在各种会议上要求地方政府在各项政策方面对国企和民企要“一视同仁”。李克强用最直白的大白话说,“政府不服务当地民营企业,怎么支撑当地经济发展呢?”

中国经济学家连平称,“民间投资是投资中的大头,其投资大幅回落,表明民间对未来的投资信心是不足的。”温家宝政府时期,温提出了“信心比黄金更宝贵”,民间资本确实存在“持币待投资”倾向,最重要的是对地方政府信心不足。

李克强7月18日的会议上作出的指示,印证了上述观点。李克强要求地方政府: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简化行政程序;尽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创新投资模式,增强民营企业的投资能力。李克强要求各地方、各部门,明确政府的权力清单,给民营企业一颗“定心丸”。“‘权力清单’不明确,怎么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呢?”李克强破解“没门”现象看似有门,但在地方政府不作为的状态下,能否真正提振中国经济还得看用哪种方式实现中国经济的“着陆”。

3个月内,本届政府高规格,极其“隆重”地讨论、解决民间投资的断崖式跌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李克强思考得很现实,“如果我们不能更充分地调动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而是更多依靠政府投资,那不又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了吗?”这与1980年代初邓小平力主搞活中国经济的历史背景惊人地相似。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511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