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国经济改革到底怎么改?中央这样说

重磅:中国经济改革到底怎么改?中央这样说
2016年08月08日 12:01 星火记者联盟

面对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北京做出判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

据人民网报道,2014年5月的河南之行,北京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报道称,“新常态”的提出是一记直面经济下行的“先手拳”。

6个月后,习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016年7月8日,习在北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再次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和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中国经济开出了新药方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和转型期的关键之年。对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习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多次阐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016年伊始,习在重庆调研时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

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一篇专访“权威人士”的文章《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中,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权威人士”给出了清晰解答:“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群众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否则‘病情’会越来越严重。”“权威人士”进一步指出。

而在5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开局首季问大势》一文中,“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时,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重点提及了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确立的“五个搞清楚”,即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搞清楚谁来干,搞清楚怎么办。这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

2016年4月,在安徽调研时,习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部署。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新供给引领需求发展,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转方式调结构是苦干出来的,而不是硬等出来的。要把政策转化为行动,全力打好攻坚战。”5月的黑龙江调研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

7月,习在宁夏调研时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达地区要有新作为,欠发达地区也要有新作为。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习在河北唐山考察时则提出: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争取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使这座英雄城市再创辉煌。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511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