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VS实体经济 风暴过后的魔鬼是谁?

中国资本VS实体经济 风暴过后的魔鬼是谁?
2016年08月16日 15:05 星火记者联盟

7月经济数据让市场目瞪口呆。8月12日,央行公布数据显示,7月新增信贷4,646亿元(1人民币折合约0.1504美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8,000亿近一倍。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5.4%,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只有10.2%,M1与M2增长剪刀差扩至15.2%,创出历史新高。

惨淡的7月经济数据

其中,7月新增民居中长期贷款4,773亿元,住房按揭贷款成为7月新增贷款的“中流砥柱”。而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则负增长26亿美元,这种现象十分罕见。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M1和M2剪刀差扩大,说明大量货币发行出来后并没有起到拉动经济作用,企业没有进行有效投资,这些钱一直留存在企业的活期存款账户上,这种脱实入虚的情况形成企业流动性陷阱。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存在持币现象。

外部需求疲软环境下,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受人力成本上涨、高房价、高通胀、高税负的多重挤压,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国内基建投资开始变得乏力,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在下降,传导效应下,必然对其他产业领域形成冲击。据悉,今年7月基建投资同比上涨11.7%,为年内最低,也是2014年以来次低水平。

7月M1与M2剪刀差扩大至15.2%,创历史新高

社会投资怎么了?

一般情况下,社会有效需求促发企业投资,两者形成正反馈效应。由于中国有效需求处于潜在阶段,政府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所创造出来的需求,则成为企业投资的驱动力。今年一季度,社会新增融资规模6.59万亿,其中大部分涌向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领域,由此引发的需求,让很多僵尸企业出现加杠杆。随着基建投资增速回落,一切则戛然而止。

众所周知,金融机构信贷普遍倾向于国企,经济下行周期,对于民企则更持谨慎态度。当前,随着市场悲观情绪浓烈,即使有获得贷款资格的民企,也普遍处于观望期。实体经济环境不改善,很难提振民企的投资动力。

另一边,随着刚性兑付制度被打破,让很多地方国企大规模积累资金,以解决往下偿债压力。作为(实力雄厚)大型央企和国企,由于房地产、基建投资增速回落,以及实体经济环境低迷,也普遍缺乏投资意愿。数据显示,今年1—6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11,272.4亿,同比下降8.5%。其中,制造业,煤炭,冶金、纺织、食品、电子领域,呈全面亏损状态。

企业投资乏力,严重影响到企业存款的派生能力,与此同时,市场资本持续外流,导致的基础货币减少,对广义货币M2增速进一步构成冲击。今年6月,央行外汇占款减少了977.27亿元,7月外汇占款单月下降1,905.08亿元,截至7月,中国外汇占款为234,402.45亿元,呈现连续第九个月下降态势。

还会降准降息吗?

实体经济低迷,企业投资乏力,基础货币缩减,让市场降准降息呼声四起。考虑到产业结构失衡,要素资源配置扭曲等因素,即使央行降准降息,所释放的流动性起到的效果也十分有限,其中大部分被地产泡沫所吞噬。直接结果就是,继续推高房价和通胀,对具有生产和创新职能的企业进一步产生挤出效应,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放弃生产,或索性参与市场投机。

与此同时,为驱动企业投资,政府当局降准降息同时,必须加码财政刺激,推动更多基建工程项目上马,利用创造而出的需求拉动企业投资。也就是说,必须让财政和货币两个轮子飞速转动起来,才能起到强生拉动作用。这也是今年一季度所呈现的情形。不过,这样一来,将导致产能过剩情况更加严重,并且,倘若重启降准降息,将对人民币汇率构成冲击。

一切政策都是有惯性的,2008年一场规模高达4万亿的财政刺激,让经济咽下苦果。当前,如果继续为经济硬生托底,必然以高通胀、高泡沫和人民币汇率贬值为代价。为防止资本外流,则必须加大管控力度。转变这一切,则必须致力于降低企业和个人税负,并通过国企改革降低社会成本,这是社会各方早已谈滥的话题,关键在于当局魄力。

总体来说,无论为抑制经济下行压力,还是防止金融风险发生,在必要时刻,不乏降准降息可能。但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央行货币政策空间将越来越窄。更重要的,全球经济疲软环境下,倘若美联储开启新一轮加息周期,将加剧新兴国家资本外流,并且加大企业外债压力。任何一场金融危机,无不是经常项目赤字、市场预期逆转、企业庞大外债所引发。包括我们在内所有国家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B511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