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元产业,锂电能否成为青海经济崛起核动力?

千亿元产业,锂电能否成为青海经济崛起核动力?
2016年10月19日 18:09 星火记者联盟

近日,据媒体报道,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青海省碳酸锂产量达7,530吨,正极材料产量达5,600吨,锂电池产量达到960兆瓦时。作为我国锂资源储备最丰沛的省份,据探勘数据显示,青海省境内100多个盐湖中探明的锂资源储备量已达1,724万吨,占当前全国探明数量的83%。此外,青海省的卤水锂资源储量更占全球总量的35%。

也因此,青海省正积极通过产业政策将资源优势升级为产业优势。近期,青海省政府陆续出台了《青海省十三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青海省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政策措施》、《青海省盐湖锂资源开发利用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来扶植该省锂电产业。据了解,青海省的目标是在“十三五”期间将锂电打造为千亿(约合150亿美元)级别的产业。

三星Note7召回事件说明锂电是技术含量极高的产业

青海的下一张名片?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的崛起,锂电池成为新能源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元件,急剧涌现的市场需求也拉动了上游产业的兴起。根据一项市场调查预测,到2019年,仅锂电池材料的全球市场总值将达到1,150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50%。如果能通过量产来降低成本,相关产值更可能进一步提升。

对于电动车的乐观期待使得市场上过剩的资本将目标瞄准锂电行业。2015年底以来,市场预期好转使得锂电上游原料价格暴涨。根据最新报价,碳酸锂每吨价格突破100,000人民币。看好新能源概念,青海省也积极投入这波“淘金热”。

作为全国最大的锂元素储备基地,用坐在金矿上来形容青海并不为过。然而,如何将金矿开采出来并制成高附加值产品才是关键。在当地政府积极扶植下,当地确实取得了不俗的初期成绩。今年1至8月,全省碳酸锂产量、正极材料产量、锂电池瓦数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364.9%、400%、78%。通过从盐湖里提取锂元素,目前全省已建成碳酸锂产能3.3万吨,预计到了2020年,碳酸锂产能能达到12万吨。

从青海省公布的成绩来看,当地碳酸锂已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产能迅速扩张,但产品质量仍有待提升。目前为止,当地生产的碳酸锂主要为工业级,而非用于生产锂电池的电池级碳酸锂。如果不能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提高纯度,单纯的产能扩张不仅无法拉动当地产业附加值,也无法进一步带动产业升级。

此外,过度扩张的低阶产能投资只能形成账面财富,急剧扩张的产能供给反而将导致供需失衡,进而造成商品价格下跌,最终导致当地经济受到波及。

再则,身为活性元素,锂具有高度不稳定的材料特性,稍有不慎便容易出现严重自燃,甚至爆炸情况。从近期三星电子(Samsung)发布的Note 7 手机因电池设计不良而发生爆炸来看,锂电产业是一项技术、专利密集的产业,需要长时间、有计划的投入大规模资金用于技术研究。倘若当地政府不能持之以恒地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引进工业基础厚实的中下游企业入驻,当地将难以升级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产业发展忌讳天马行空

在当前碳酸锂价格暴涨的情况下,当地政府通过招商来扶植锂电产业确实使得当地碳酸锂的产量开出红盘,但如果不能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升级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聚落,随着商品价格回落,当地锂电产业将成为南柯一梦。

长久以来,各地政府的产业扶植政策都有着“重量不重质”的窠臼,这种做法也让当地产业发展不具备可持续性。产业聚落是建立在非常复杂的专业分工基础上,好的投资环境有助于产业聚落内部形成有机连结。对于亟需尖端技术的锂电产业而言,单纯的资源禀赋是不够的。政府虽然可以通过政策优惠措施引进企业入驻,但没有好的投资环境以及研发条件,产业聚落便不会落地生根。

近年来,凭借着新材料技术的兴起,不少省份都积极借着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来打造特色产业,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包括黑龙江的石墨烯产业基地、山西的煤化工生产基地。然而,产业竞争力并不会从天而降,当地虽然具有生产优势,但不具备技术优势。一昧地投入资本从事低技术含量的生产活动只会让今天的新概念成为明天的过剩产能,但却不会为产业升级带来任何帮助。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