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狂砸500亿攻克航空发动机难题

中国狂砸500亿攻克航空发动机难题
2016年10月20日 10:29 星火记者联盟

2016珠海航展开幕在即,网友关于中国国产航空发动机各项进展的关注度也随之不断提升,对于组建成立已近两月的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中国航发),亦是充满期待。经过5年多的论证和筹划,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分立整合、正式成立,中国航发成为中国国资委旗下第106家央企,也是中国国内第12家军工央企。中国大陆舆论一片向好,普遍认为对于中国航空工业长久以来的“心脏病”问题,中国手中有了一把专业的“手术刀”。

但有了这把“手术刀”,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吗?从专业角度讲,航空发动机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技术难度与挑战性不言而喻;从需求角度说,中国航空工业“心脏病”久已,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确保国家安全的心头之患。

据悉,航空发动机原属集团业务子版块,内部虽然有统一的指挥部,但实际层面却容易陷入利益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同时,外部面临着集团内部与其他版块争夺资源的现实残酷性,往往因为投入巨大、研发周期长、进度不及要求而沦为给飞机配套的从属地位。如今将其分立独立,提升了航空动力的地位,使之前分散的局面得以改善。

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发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纵观国际航空发动机行业,英美独霸,GE、普惠、罗罗“三剑客”号令江湖;法、德、俄、乌、中等紧紧跟随,赛峰、MTU、IAE、中航工业一众围绕左右、伺机争锋。发动机的江湖,永远是水深火热,精彩不断。江湖的地位是刀光剑影之间的生死之争;江湖的地位也是谈笑风生之外的合纵连横。身处江湖,需要对手,更需要援手。

有军事专家分析称,航空发动机难做,难在持续的巨额资金投入,难在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难在坚硬的国际技术壁垒。此次中国航发成立,中国政府砸进去500亿元人民币(1人民币约合0.16美元),换回的如果不是以往的“失忆”与“回忆”,就得彻底从根本上一改往日的体制作风,在务实高效上狠下功夫。而500亿还只是个开端,能否根治“心脏病”,还要看持续发展,政策的连贯性、纳税人的意愿以及资金的二次分配使用情况。

在经验积累方面,可以说中国本土内“无人出其右”,而通过以往的摸索形成的经验积累和技术队伍究竟多久能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赶上国际主流梯队还需要拿出实际的发动机产品来证明;众所周知,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是装备制造业的尖端,各国都视为核心要素严防死守,煽动“中国威胁论”的西方国家更不会希望中国顺利实现飞越。带有“国”字头的军工央企想在坚硬的壁垒上撬开一丝缝隙更是难上加难。

作为航空发动机最强的国家,美国经验或许能给中国一些启示。美国不但自身拥有庞大的航空市场,同时也是世界航空市场上重要的输出国。GE和普惠两大航空发动机巨头几乎占据了全球一半的市场份额。如此庞大的市场供给能力一方面是得益于美国多年来的国力积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两大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提升企业整体实力。两家企业在国家主导下的良性竞争中,激发了企业活力,增强了发展效率,提高了产品实力。同时,GE和普惠两家企业也为美国成为航空动力大国,并为提升美国在全球的综合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作为航空发动机研发后起之秀的中国,若想追赶上美国的步伐,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