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太晚,想在互联网金融大干一场的百度前景并不乐观

布局太晚,想在互联网金融大干一场的百度前景并不乐观
2016年07月28日 07:24 于斌

 

  虽然在搜索业务上百度近期遭受了重挫,危机不断,不过在金融这个李彦宏极度重视的战略级业务上,百度拓展的脚步不慢。即使不曾有一款让用户耳熟能详的产品,但去年12月才成立的金融服务事业群组,业务架构已经建构了包括消费金融、钱包支付、互联网证券、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等多个版块,基本覆盖了金融服务的各个领域。

  在移动互联网布局上已经慢了BAT团其他两个对手好几步,但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显然百度是想要弯道超车的。不过真的有这么容易吗?在笔者看来,虽然架构全面,拓展迅速,但布局太晚,想在互联网金融大干一场的百度前景并不乐观。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这么多项目陆续上马,内部博弈少不了。

  这也是我们之前曾经分析百度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时聊过的话题。公司一旦做大,项目多了,立马面对的就是资源争夺的问题。内部争斗博弈继而互拖后腿堪比甄嬛传的事例,在不少大公司都曾经出现。在百度,这个问题也十分突出。曾经离职的员工在知乎上面讨论为何要走百度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斗争。

  我们来看看现在百度金融事业部下辖的业务。有第三方支付工具百度钱包,做众筹和基金买卖、P2P投资的百度理财,为第三方引流的小贷业务和百度保险,还有最近刚刚成立的百金交这样的互联网金童资产交易平台,加上百信银行和百安保险,相信不少读者已经看花了眼。

  我们可以看到百度目前在金融业务布局上,是全面推进,全面开花。百度金融服务事业组群要推动这么多项目同时进行,在资源上有所偏倚是正常的事。宫心计上演不出意外。而且不只是金融事业部内部项目的互相竞争,百度的金融业务还需要面临和移动服务事业群组、新兴业务事业群组等公司内部其他事业部项目的资源竞争,内部博弈少不了。

  第二,就是布局太晚,作为互金闭环基础的百度钱包很难成为国民应用。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和阿里和腾讯相比,百度的起步已经晚了。在互联网金融的3个核心 组成部分,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的布局上,百度在作为互金闭环基础的支付方式上就已经落后。

  到今年第一季度,百度对外公布的钱包用户激活用户是6500万,而到第一季度,阿里系支付宝注册用户数超过8亿,其中余额宝的用户数量就已经有2.95亿;微信的财报显示,微信绑卡数量已经超过3亿张;光从用户数来看,百度钱包和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差距不是一点两点。

  而百度为了打开市场,目前能够并且行之有效的就是用利益刺激来跑马圈地。直接使用的就是烧钱法,采取补贴推动糯米、外卖等O2O业务,推动钱包的绑卡量。之前百度就宣布了常年返现业务,企图用利益来打动用户。

  但问题是,作为现金牛的搜索业务最近接连爆出问题,魏则西事件、深夜赌博推广事件等等,让百度的竞价推广获得了可以说是“史上最严”的媒体和用户监督。

  在调查组责令整改之后,百度的竞价推广已经不是政府和市场监督的灰色地带,不能和之前那样肆无忌惮的推广敛财。业务克制收缩的后果就是直接影响到现金流。而长期采取高额补贴的方式来开拓市场,拼烧钱的话,其实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用户使用习惯已经养成,成百度发展阻碍。

  不管从需求方还是从供应方来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趣事都是越来越集中的,越来越向一个平台集成。用户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可以一站式处理所有金融财产和消费行为的平台,而金融机构也企图把自己打造成一站式的金融业务平台。而用户一旦已经形成了早期的使用习惯,在一个平台的使用时间越长,越不会轻易离开。

  对于一般用户来说,手机中有1-2个第三方支付应用已经可以满足生活、消费需求了。目前这前两个的位置已经被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占据。通过这样的流量入口和用户活跃度的保障,阿里和腾讯可以很轻松的在钱包的记住上叠加理财、保险、借贷等等业务,但是对于后来者百度来说,用户已经养成的使用习惯却成为了它发展的拦路虎。

  用户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支付宝已经成为全民必备的应用,使用接受度非常之高,互联网残酷的地方就是,赢者通吃。百度搜索享受了这样的红利,但是在金融业务上,百度显然已经成为落后者。所有的业务布局都是照搬跟随的阿里和腾讯系的前例。并没有独特的优势。对于用户来说,如果不可以接入使用其他已有支付方式的话,接受一个新的支付方式越来越难。

  而百度钱包目前也是百度理财、百度借贷等等业务的基础,如果连百度钱包都不愿意绑定,在使用百度的理财等金融产品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了障碍。而这个障碍对于百度来说,要说服用户去跨越,是要费大力气的事。花了钱也不一定能够留下活跃用户。

  加上现在互联网金融安全隐患不少,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逐渐提升,百度近期的负面不断,卖贴吧、卖搜索位等等负面都营造了一个“向钱看”的形象,为了变现无所不用其极,对于用户来说,这样的印象天然和不可信任挂钩。

  百度目前倚重的最大优势就是技术和流量,即在互联网金融的资源匹配上。搜索业务上出现的信任危机,让百度的技术切入金融论蒙上了阴影,市场会不会买单还是两说。用户大概会想,谁知道哪天自己的信息会不会被卖掉,或者百度的“技术金融”,给出的金融产品推荐会不会把自己引入另一个深渊?

  第四,即使有好产品也可能死于运营。

  百度现在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业务,基本模仿的是阿里和腾讯在互联网金融上的布局:阿里有支付宝,有蚂蚁金服,还成立了网商银行,腾讯有微信支付、QQ钱包,财付通,成立了微众银行。百度自建了支付方式百度钱包,成立百信银行,试水小额贷款,进军互联网保险。

  到目前,阿里的蚂蚁金服已经成长为BAT之后的“第四极”,腾讯的微信支付也占据了支付市场一定的份额,但是百度却没有能推出一款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爆款”产品。

  百度金融可以复制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成功案例,但是决定一款产品是否能够被用户长久用下去,控制它生死的,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平时的运营。

  百度的运营思路是基于百度企业文化的。但对于百度系的产品来说,如果不改变现在以KPI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不管产品有多好的出发点和创意,到最后终归会死在运营上。百度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是,企业运营亟需重新学习“以用户为导向”的思维。

  百度想要靠互联网金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一场漂亮翻身仗,但现实并没有想象的乐观。

  【潮起创始人,每篇评论在全网络平台覆盖300万人以上,微博@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微信个人号117821818,订阅号『互联网分析师于斌ityubin』】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