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拖延上会者切不可听之任之

对拖延上会者切不可听之任之
2018年01月03日 08:16 曹中铭

 自去年10月份新发审委履职以来,IPO审核的逻辑发生变化。像以往发行人财务指标好看过会一般不会有多大的问题,如今发审委审核更注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公司治理、关联交易等多方面,这导致了IPO审核通过率的大幅下降,也导致拖延上会现象的出现与蔓延。

 此前排队企业众多,形成IPO堰塞湖,券商一般鼓励企业先报了再说。由于等待时间较长,期间发行人可以解决许多方面的问题。但这一切随着IPO审核的收紧而发生改变。如今许多企业,不是争着上会审核,而是患上了拖延症。

 众多企业拖延上会,一来或对于发审委从严审核有畏惧心理;二来或可能自身存在问题,底气不足而心虚;三来上会前或真的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四来或抱着今后IPO审核可能会放松的侥幸心理。而为了拖延上会,众多企业亦是各显神通,有以核查为理由拖延的;有以补充材料为理由拖延;更有甚者,以“请人自黑”的方式拖延上会。

 统计显示,截至12月7日,沪深两市共有411家未过会IPO排队企业,其中275家处于已反馈状态,54家处于预先披露更新状态;另有65家企业正处于中止审查状态。这与年初的758家未过会企业相比,成果确实来之不易。这既是新股加速发行的结果,亦是证监会发审委加班加点审核的必然结局。

 根据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披露,目前总共积压的排队企业在200家左右,所谓的IPO堰塞湖,也主要由这些企业所形成。如果能解决这200家“老大难”企业的排队问题,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宣布解决了IPO堰塞湖问题。而监管部门所声称了正逐步消除IPO堰塞湖问题,其实离目标还远着呢。

 事实上,除了“老大难”企业不报上会材料,导致其IPO之旅无法向前推进外,还有一些企业因为涉及房地产、三类股东、文化传媒等政策性因素亦无法推进的。客观上,前不久有三家含三类股东的新三板企业成功过会,说明含三类股东的企业只要解决好了相关问题,上会甚至是过会都不会存在障碍。而真正需要解决的,则是不上报上会材料的“老大难”企业。为此,监管部门欲以监管问答的形式进行规范。如根据监管问答,在证监会披露反馈意见同日通知保荐机构报送上会材料后,发行人及保荐机构应在10个工作日内报送上会材料,申请延期最多不得超过20个工作日,而在30个工作日内未有充分理由超期不报的,监管层将采取相应措施应对。此外,针对企业申请中止审查的情形,监管层也作出重新调整,即只有发行人、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被立案或行政处罚时才可申请终止;但原则上不应超过三个月;而对于律所、审计机构等其他中介的更换,则不需要中止审查。

 尽管如此,监管部门在监管问答中又为不上报或延迟上报上会材料留下了后门。比如对于证监会书面反馈的回复问题,监管问答规定,发行人及保荐机构应当在中国证监会第一次书面反馈意见发出之日起1个月内提交书面回复意见,确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延期,延期原则上不超过2个月。为延迟上报上会材料留下后门,并不利于排队企业的整体推进,也不利于解决IPO堰塞湖问题。如果是否能够延迟由企业说了算,那监管的威信又在哪里?

 A股市场的制度建设不仅不健全,而且常常留有后门,退市制度如是,此次的监管问答亦如是。笔者以为,对于拖延上会现象,监管问答本应该“一刀切”。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上报上会材料的,应该终止其上市程序。今后如要IPO,请重新排队。至于像闹得沸沸扬扬的三只松鼠所出现的遭人黑需要核查的事项,一旦查明背后存在为了延迟审查请人自黑的,也应终止其IPO程序。总之,对于拖延上会的,不能为其留下任何退路,要么上会,要么终止IPO程序,不存在任何其他的选择。若此,那些“老大难”问题,也就可迎刃而解了。

特别提示:请添加微信号 caozhongming999 关注曹中铭的微信公众号,谢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