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流失是传统银行最大潜在威胁

数据流失是传统银行最大潜在威胁
2016年09月06日 08:49 余丰慧

 目前,全球传统商业银行遭遇到空前危机。长期的低利率、负利率使得欧洲日本银行业经营受到挤压,利润每况愈下;英国脱欧、欧债危机等黑天鹅事件使得欧洲银行业衍生品风险凸显,直接带来大冲击。

 新兴市场最大的国家-中国的银行业,当前面临的局面是,利润大幅度下降,不良贷款直线上升,中间业务大幅度萎缩,吸收资金能力大幅度下降,资金运用渠道越来越窄。

金融脱媒化冲击,社会化融资崛起,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银行的影响与冲击越来越大。此前,某大行董事长说,目前大型国有企业以及优质企业都不贷款了。从最近两个月数据看,商业银行资金投向仅仅剩下个人住房贷款了。这些危机使得商业银行经营业绩一直在走下坡路。从已经公布的上半年年报看,以上问题没有丝毫缓解,综合经营业绩下滑势头越来越猛烈。

 然而,我们认为以上危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还不能算作是最大的。最大的危机来自于商业银行大数据的严重流失,来自于客户数据的越来越少,来自于对客户数据获取能力的严重下降。

 道理其实并不复杂。整个经济业态正在从线下搬往线上,正在快速向移动互联网走去。在这个大趋势下,作为服务业的金融业必须有获取线上大数据的能力和基础。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只有主动式获取客户积累的大数据,才能分析挖掘出客户在信用交易中的信用程度,进而做出是否发生信用关系的决策。只有拥有海量的客户数据,才能获取分析出客户的消费以及理财等金融行为动机,进而给其提供近乎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

 对于大数据、客户数据,首先必须拥有海量大数据,其次要有超强的对大数据分析挖掘与计算能力。否则,大数据就由金矿变为一推废物。

 试想,如果传统银行失去客户数据,大数据严重流失,那么可以预言传统银行就没有未来,路子将会越走越窄。

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已经摆在传统银行的面前。其客户数据、大数据正在严重流失。

 据英国《金融时报》8月29日报道, 在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正在崛起,而代价是信用卡和借记卡的使用量在减少,这对商业银行获取客户数据的能力构成威胁。这些客户数据被视为新兴金融和消费业务模式的关键(8月30日 中国经济网)。这对中国传统银行可谓雪上加霜。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传统放贷业务正承受巨大压力之际,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崛起对银行向新业务线拓展的能力造成打击。

 支付宝完成的支付跳过了中国银联。不仅仅是电子商务支付被移动支付占领,目前超市和餐馆等线下商户移动支付量正在迅猛增长。我们目前已经可以做到手握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逛商场、吃饭就餐、以及支付快递费等商品和劳务服务的一切领域的结算支付需求。关键在于这些移动线上线下积累的客户数据、大数据沉淀在何处?

 支付宝、微信支付以及其他移动支付的大多数用户,在支付时所用的钱都来自于与其移动钱包挂钩的传统银行账户。这意味着,传统银行存款仍是资金的最终来源。然而,当消费者用支付宝或微信来支付时,银行不会接收到关于商户名称和所在地的数据。银行的记录只会显示收款方是支付宝或微信。

 这是银行业的最大危机。大挑战来自第三方支付提供商在银行与客户之间“插一杠子”的方式,这种方式令银行无法获得关于消费模式的宝贵数据。

 随着第三方支付提供商超越支付业务、销售约车、电影票和理财产品等多种产品和服务,数据在中国正日益成为人们首选的新货币。而这些数据都被第三方支付机构捷足先登占领。银行的软肋暴露无遗:没有急需帮它们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的关键交易数据。

 在宏观经济下滑,公司类业务大幅度下降,存贷利差收入越来越少的情况下。零售银行业务或是传统银行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如果它们没有支付和消费数据,不仅很难引起消费者的更多关注,更重要的是无法获取客户资信,给其埋下潜在金融风险。

 怎么办?传统银行的唯一出路是打破体制机制的条条框框羁绊,义无反顾、壮士断腕般的创新创新再创新,迅速赶上移动互联时代,甚至引领这个潮流。舍此没有任何别的出路与捷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