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而后勇助德国制造从山寨走向圣坛,中国呢?

知耻而后勇助德国制造从山寨走向圣坛,中国呢?
2017年01月13日 15:07 李光斗观察

 百年如一的好品质让德国制造一直站在圣坛上傲视群雄。消费者头脑里已经有了条件反射,德国的就是好的。德国制造到底有多好?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汶川地震后,各国援助的救灾物资涌向灾区。灾民们相互打听各家住的是哪国的帐篷,住德国帐篷的灾民则引来羡慕的眼光,因为德国的帐篷质量是最好的。

 不仅德国产品备受追捧,德国的质量认证体系也十分权威。德国有专门制定行业标准的学会:德国标准化学会。它所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和家政等几乎所有领域,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其中约有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直接采用。T?V 德国莱茵公司是德国最大的产品安全及质量认证机构,历史悠久,在国际上拥有极高的权威性。要是你家产品能够通过T?V 德国莱茵公司的质量认证,那绝对是可以到欧、美、日等市场上吹牛的。

 德国的经济也在强大的制造业驱动下腾飞,在其他国家还在全球经济大衰退中苦苦挣扎的时候,德国正雄心勃勃地高举工业4.0的宏景掀开新的篇章。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德国制造也曾经有黑历史。在英国和法国红红火火的搞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德国还是一个毫无亮点的农业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英法两国的经济带来了质的飞跃,德国看的很眼热。但是自己一没资源,二没技术,怎么拉近和他们的差距呢?德国人想到一个最古老的方法:模仿。德国人先跑到英国买一些质量不错的样品,然后拿回来仿制生产,最后再低价倾销到英国本土及殖民地。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偷工减料,德国人自然只模仿到皮毛,产品质量不过关,基本上只靠着廉价赚取一些微薄的差价。当时的制造业大佬英国法国自然看不起这一套,这一低价倾销的方式为英国产品的销量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还有一些比较有前瞻性的德国企业家跑到英国去不是为了模仿产品,而是为了偷学技术,比如赫赫有名的钢铁大王阿尔弗雷德·克虏伯,佯装成一位对钢铁产品感兴趣的普通人,在英国工厂里东瞄瞄西望望,想尽办法窥探英国的高新技术。

 果不其然,这些“恬不知耻”的行为让英国掀起了抵制行动。1887年8月23日,英国国会通过了《商品法》,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用来区别“英国制造”,以此来判别劣质的德国货和优质英国货。

 这件事激起了德国人的民族意识。虽然造山寨货这件事做的冒进了一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能力生产出好产品啊。这个劣质烙印一旦留下,以后德国经济就很难翻身了。自尊心很强的德国人把这件事当成民族耻辱,决定振兴德国制造业。他们开始将质量放在首位,积极学习技术,重视科研和人才培养,很快推翻了全世界对“德国制造”的认知。到了1914年,德国的钢铁产量甚至超过了英国、法国和俄国三国的生产总量,高达1760万吨。在电气、光学和化学的新产业方面,西门子和AEG更是执世界牛耳,短期内就占据了全球市场一半的份额。在1883年至1893年间,德国销往英国的货物增加了30%。英国人再也不能拿德国产品的质量说事儿了。而且德国不只是争一口气,他们在之后的一个世纪,一直到现在依然保持着钻研技术的劲头,而一直固守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英法却在渐渐走向没落,在德国面前相形见绌。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成功领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创立了奔驰公司,成为“汽车鼻祖”。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的时候,德国靠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全稳固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德国制造也辉煌至今。

本文作者李光斗: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互联网金融委员会首席顾问、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