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方法论

互联网时代方法论
2017年01月16日 15:56 李光斗观察

随着各种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的视线,诸如B2C、C2B、C2C、B2B、P2P、O2O等等这些带有特定属性的专业名词成为人们经常能够听到的时髦词汇,其中B和C一再的被提及。

那么什么是B呢,B指英文单词business,就是指经济或商业组织。它们往往被定义为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而C则是消费者或商品和服务的被提供者。B2C简单理解就是商对客的意思,而C2C则是客对客的意思,前者的代表有: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等,而后者则以淘宝中的小卖家对客户为典型代表,从中我们不难发现2C是商业模式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C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互联网时代的唯C论

早在1990年,美国营销学者罗伯特·劳特朋曾发文指出,传统的以生产者为中心的4P思维方式已经过时,营销者应该以消费者为中心,按照4C思维方式生产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以他们所认可的价值定价,在他们方便的地方销售,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4C指:顾客(Consumer)、成本(Cost)、方便(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互联网时代,这种4C思维将更加重要,也更加需要。

以前买东西,人们需要走出家门,到购物中心或专卖店去。而现在,有了互联网,又有了智能手机,人们购物无需走出家门,只需要打开电脑或者拿出手机——一般都是拿出手机,点开几个购物APP在上面通过浏览图片和查看评论来选择商品。购物方式转变,品牌打造和营销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以前品牌掌握在商家手中,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上投投广告,适当搞一些线下活动,品牌打造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现在不同了,品牌掌握在了用户手里,单只是在传播媒介上投放广告只能算是品牌打造的一部分,品牌打造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将取决于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沟通、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用户的口碑以及企业拥有用户的多少。

互联网时代,社交连接一切,企业和用户之间、用户和用户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便利,和用户做朋友,最大限度解决用户心中疑问,在用户面前尽可能多地展现企业或者产品信息,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销售;对产品的感觉如何、满意与否,由于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评价,而这些评价将会直接影响到品牌形象。

如果说以前是用户跟着品牌走,那么现在是品牌跟着用户走,要想尽快将品牌影响力打造起来,就要学会讨用户的欢心。如品牌传播方式是否是用户能接受的?生产的产品是否能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的服务用户是否满意?企业与用户的沟通方式是否是用户所喜欢的等等。

在追求身体健康上,人们往往比较注重维生素C的摄入,免疫力的提高、皮肤的细腻光滑、减少环境污染对身体的损害等都离不开维生素C。维生素C成为了人们保持身体健康的追求。现在商业领域,也进入了一个C时代——即一切以用户为中心,拥有用户便拥有了一切。

C时代追求一种新的规模经济

以用户为中心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而用户的多少则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大小。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特点,在轻资产的进入方式下,追求最大量的用户,只要拥有了用户,企业便拥有了发展前景。社交软件,国外如Facebook、推特,国内如微信、微博,拥有用户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社交平台的发展;打车软件,国外如Uber,国内如滴滴快的,尽管目前都还未实现盈利,但是单凭可观的平台用户数量,就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并对其未来发展抱以很高期望。现在人们出门购物消费,大都选择用微信、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宝能这么快崛起,主要就是由用户数量支撑。

纵观每一家互联网初创企业,在成立初期,追求大量用户的进入是获得以后发展的关键。传统经济时代,企业发展追求产品的生产规模,而互联网时代,企业发展追求用户规模。

C时代强调体验感和与用户沟通

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网上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品牌产生影响,要想让品牌在网上有个好口碑,好的体验感必不可少。用户渴望消费体验感好的产品,企业也希望提供体验感好的产品或服务。

然而知易行难,很多企业明白这个道理,但就是无法做好体验感。其实体验感并不一定追求多么大的创新或者多么高科技的服务,体验感往往潜藏在细节当中。苹果的好口碑就来自于良好的体验感,良好的体验感主要体现在各种细节当中。如苹果手机上一些自带的苹果系统APP,当年在设计这些APP画面、颜色搭配上乔布斯亲自参与,很是花费了一番心思。苹果手机地图以前使用谷歌地图,有一次乔布斯发现,将这个图标放大若干倍后,第三行一个像素颜色不对,他觉得这影响了IOS的美观,就给谷歌高管打电话解决这个问题。从对顾客对产品的体验角度来设计产品,是乔布斯的视野出发点,在乔布斯看来,设计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外观和感觉,还要看产品是如何使用的。

眼下不少产品外观相似,性能也大同小异,唯一区别开来的就是产品使用体验,而体验感从哪里来,这个时候就要多多注意细节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好口碑,往往来自于对产品使用的细节中。

除了体验感,C时代还强调企业与用户的沟通,体验感好会增加用户黏性,与用户的沟通做的好,更会增强用户黏性。耐克的社交战略一直为不少人所乐道。耐克开发了Nike+移动端APP软件,用户可以把相关活动数据上传到该软件中,然后通过互联网,用户又可以把软件中的运动数据传送到NikePlus.com的耐克专属线上社交平台上。传输数据的过程中会在用户的Facebook或Twitter上发布一条状态,点击这些状态后的链接,就可以跳转到NikePlus平台界面,在这里,用户可以看见更多好友的运动成果数据,当然,界面上必定少不了关于耐克设备的一些广告。

为了更好地黏住客户,耐克还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社交功能的产品,如Nike+训练鞋和Nike+篮球鞋。前者可以帮用户制定每天锻炼计划,用户可以在Nike+软件中时时检测从鞋子中收集来的运动数据监督自己锻炼计划的执行情况。后者可以帮助用户设定健身目标,目标达到过程同上。与Nike+训练鞋不同的是,用户在达到健身目标后,可以收到Nike+篮球鞋明星和教练预先录制好的相关祝贺信息。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拍摄自己运动时的相关精彩瞬间进行上传,分享给好友。与此相同,小米在发展初期也很注重与用户的沟通。小米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手机的性能,会定期邀请一部分用户参与手机的研发,小米会根据用户的使用反馈对手机性能进行改进提高。

耐克的社交战略在于促进销售,而小米的社交战略在于促进产品研发,不论哪种社交方式,不论何种社交目的,都是互联网时代增强品牌黏性所不可或缺的。

有C就是无限,无C就是零

数学上有“有限”与“无限”的概念,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也就是C端可以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由此延伸出充满想象力的无限的消费人群和海量价值。

关于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小故事。相传国际象棋是由古印度时期舍罕王的一个宰相萨班达依尔发明的。舍罕王为了奖励宰相发明这样一个神奇而有趣的娱乐产品,决定奖励他任何他想要的东西,奇怪的是宰相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狮子大开口要求什么金银珠宝,而是指着棋盘说:“王上,我只想要一些麦子,这些麦子放到棋盘的格子(64个格子)里,第一个格子放一颗,第二个格子放两颗,第三个格子放四颗,以后每个格子麦子的数量都比前一个多一倍,然后只要装满这个棋盘就满足了。”

乍看之下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因为麦子个头小并不显眼。以为很容易就能满足宰相的要求,国王也就答应了。然而在放麦粒的过程中问题也就渐渐的暴露出来了,很快1袋麦子放满了20个格子,然而越到后来需要的麦子数量越来越庞大,国王甚至后悔答应的这么爽快,为此他要欠下宰相一笔巨额财产。因为这显然是数学上的一个等比数列:1,2,4,8,16,32,64,128......的前64项之和,既2的64次方减去1,这个数字计算出来后是一个二十位的天文数字。换算成升大约为140万亿升的小麦。国王当然没有这么多的小麦给那位宰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数字裂变所产生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乍看之下可能是很微小,然而一旦产生关联效应,后续的价值将被无限放大。这也是很多的互联网产品被众多投资人所热捧的原因,不是要看你现在是不是盈利,也不是看你现在有多少用户和消费者,而是要看你具不具备裂变的基因,一旦拥有了这个强大的C端裂变基因,无疑就有了成为巨头的无限可能。相反一些看上去“大而美”的产品或服务因为缺乏在C端引入更多消费者的潜力,而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大数据支撑下的C时代

C时代的到来是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而大数据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撑。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的选择范围更加的广泛,传统的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人们往往没有多余的时间完成一份详尽的调查问卷,受采集样本有限和不均衡影响等先天缺陷影响,因此采用这一方式收集C端消费者行为等信息变得越来越不准确,难度也越来越大。那么大数据概念的提出和云计算的普及,为消费者数据收集和计算提供了更加强大的工具。挖掘C端消费者数据越是疯狂,则越是显示出C端消费者的重要性。

无论是互联网巨头强如BAT,还是传统企业都逐渐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诸如百度利用大数据原理SEM关键词搜索等做竞价排名吸引消费者点击进入、一些企业甚至开始花钱购买对自己有用的大数据用于分析C端消费者行为习惯,指导商业行为。大部分的互联网产品在引导使用和安装过程中往往会读取消费者移动终端上的诸如短信、手机号码、联系人等各种数据信息,以此分析消费者后续的使用习惯或向消费者推送短信和其他形式的广告等,比如只要你下载和使用了打车软件后,手机上就会时常收到最新的优惠券信息、在购物平台购买过某一品牌产品后就会收到该品牌推送的其它促销信息。

而基于社交的大数据更是抢手货,微商以及微信朋友圈的广告植入正是利用了微信上7亿多的C端活跃消费者群体。这其中有着大量潜在客户,通过大数据分析后的定点投放广告,不仅降低了广告费用,而且还提高了广告的单位价值,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互联网时代,只要做好以用户为中心,就找到了互联网时代的方法论。

本文作者李光斗: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互联网金融委员会首席顾问、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