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瘾效应:赌场、电子游戏、互联网背后的成瘾机制

钩瘾效应:赌场、电子游戏、互联网背后的成瘾机制
2017年02月03日 10:09 李光斗观察

  文/李光斗(微信公众号:lgdbrand)

  互联网在全世界野蛮生长的过程中,中国却诞生了另一种在今天看来很可笑的社会现象:父母为沉溺与网络的孩子焦虑不安,一座座青少年网瘾戒除中心在中国大地应需而生,很多治疗网瘾的方法被使用,其中以电击疗法最甚。出于对互联网的憎恨,在首届互联网大会上有位网瘾孩子的家长竟然对网易丁磊高呼:“丁磊,我要杀了你!”一时成为笑谈。

  如果对网络上瘾是一种疾病,那么,当下仅仅中国就有超过7亿人口的网瘾病人。中国网民人数已达7.31人次,和整个欧洲人口数量相当;中国人的每周人均上网时长已经达到26.5小时;61%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36%的重度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网瘾病已经成为国民病。

  如果上网会上瘾,那么有网瘾的不仅仅只有中国人。全世界平均每周花费在网络游戏上的时间超过300亿小时,平均每周花费593万小时在魔兽世界;而如果把脸书这种让美国人每天都会打开的社交应用也理解为一种游戏的话,美国人每月花在脸书上的时间总和相当于10万年。

  以前成人认为未成年人会被互联网侵蚀意志,但如今来看成人也陷入了网瘾之中。人为什么会对互联网上瘾?这是因为互联网背后有一套和赌博、游戏一样的成瘾机制。

  赌场背后的成瘾机制设计

  赌博被称为“无毒之瘾”,不会像毒品一样害命,但却可以让人不计后果、无法控制自己。这和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和成瘾现象一样,互联网不会伤害人,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失去手机和断网却让我们像失去一个器官一样让人焦灼。

  无论是被称为“罪恶之城”的拉斯维加斯,还是被称为“赌城”的中国澳门,以及全世界各地的赌场都有一套类似的成瘾设计机制。一旦进入赌场,你就像进入屠宰场挤压机的牛羊一样,牛羊有序进入挤压机,出来时已经是分门别类的肉块。进入赌场的人和进入挤压机的牛羊一样,也已经进入某种套路。

  进入赌场后,你的钱财会被兑换成一张张筹码,筹码的面额很大,是为了消除你对金钱价值的敏感,输了也不会心疼。

  而在赌场的设计方面,全世界所有的赌场无一例外都是和酒店连体,你可以方便的休息,然后开启下一场冒险之旅;高度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座椅可以让你长久赌博也不会累;赌场没有窗户,你感受不到阳光的变化,任何赌场都不会悬挂时钟,以消除人对时间的感应能力。

  有的赌场聘用妖娆美女做“荷官”,是为了激发冲动催化剂,给你“我是最强的”心理暗示,让你可以尽情释放男人“英雄”的一面,削弱理性,大胆投注。

  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无论赌场还是赌博游戏机,都会不断制造出一种“差点就赢”、“差点就中”的期待感,让你一直保持兴奋和期待。

  就在这样一套严密的成瘾机制设计中,你失去了对自我的控制而陷入赌瘾的漩涡。

  游戏让人欲罢不能的秘密

  和赌博有异曲同工之妙,游戏设计者深谙赌博让人上瘾的机制设计套路,在游戏设计中隐藏着一个从“知道——开始玩——层层深入——上瘾——沉沦”的引导链条,游戏产业的成瘾手段就像餐饮业的“神秘配方”一样,是让人欲罢不能的秘密。

  首先游戏产业围绕着人的五大需求层次去设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游戏针对的都是人类在现实生活或者是现代生活中被压抑的的原始欲望需求。原始人类有两大欲望,即生存的欲望和基因传递(繁衍)的欲望,与生存需求对应的是人的暴力、斗争欲望,与繁衍需求对应的是性的欲望。但在现实人类社会中,这两大驱动人类的欲望会受到压制。游戏以符合现代社会道德和规训的方式为人提供欲望释放的场所,打斗竞技类游戏与人的生存需求对应、花花公子及情色元素游戏对应人的繁衍需求。

  游戏让人上瘾的第二个因素是即时反馈。很多事情同样能够给人类带来期待和满足感,比如学习和工作,但之所以学习和工作不会让人上瘾,是因为工作和学习的反馈不是即时的,而游戏的反馈是即时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对应着一个相应的结果。人类本身就喜欢做简单、重复的事情,游戏的设计者往往将游戏的难度设计成一个进阶,而且让优势玩家处于舒适区。

  游戏中的奖惩机制、虚拟头衔、等级、荣誉是第三个让玩家上瘾的密码。每一款游戏都会依据玩家所进行游戏是时间、能力和成果,给玩家设立相应的奖惩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排名,厉害的玩家会获得其他玩家的敬佩,这满足着人类的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游戏给玩家提供了一个其他玩家满足人类尊重、社交、社交和自我实现的虚拟场景。

  除此之外,游戏中还会设计不确定性的奖励,准确的、可预测的奖励很快会让游戏玩家倦怠,但如果游戏中设置不确定的奖励,游戏玩家会更容易上瘾,其中心理作用原理和彩票、抢红包的一样的。

  游戏还有诸多功能,比如帮助人类逃避现实、替代真实生活的体验、满足人的好奇心和控制欲等等。其实不难发现,游戏和赌博的成瘾机制一样都是人为设计的结果。

  互联网的勾瘾效应

  人们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越来越长。63%的人会觉得总有人在跟他们联络,其中35%的人称他们觉得人们会期待他们尽快给予答复。这致使90%以上的人每天24小时与手机保持不超过1米的距离,53%的人在睡觉之前还要查看手机,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在卫生间翻看手机,25%的女性宁愿放弃性生活也不愿意离开平板电脑,而40%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愿意在监狱待一个晚上。

  细思极恐,将互联网和赌博、游戏放在一起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也有着一套类似的让人成瘾的机制设计。

  什么是成瘾?就是你会不假思索、自动自发的去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像人的原始欲望一样,必须得到释放,否则会很痛苦。其实这正是现代人对手机依赖的真实写照,如果手机不在身边那么你肯定没有心思做其他任何事情。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瘾”。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为什么我们会对互联网上瘾?人对一个事情上瘾的过程通常需要四个阶段,即“外部触发——行动——变动奖励——投入”。触发就是人通过商家的广告或者朋友的介绍而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的存在;行动便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初次的使用和尝试;一般来说“外部触发——行动”并不会让我们上瘾,让人上瘾的关键因素在于第三部即“变动奖励”,当人们使用某个东西能够收获不确定的奖励时,我们便会重复使用、重复尝试的动力。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对某一行为总是触发同样的结果总是很快厌烦,例如一款游戏如果每次赢一局到的的奖励总是同样的,你对这款游戏便不会再有期待。让人成瘾的第第四步是投入,以微信为例,当你把你的大量的人际关系、钱包等在微信这一款软件上完成时,即使有同样的软件呈现,使用习惯、变换的成本等因素的考量也会让你继续难以抽身离开。

  互联网的成瘾机制就在于互联网产品对用户的变动奖励变动奖励,现代人之所以每天频繁的打开手机是因为人们期待每一次打开手机看到的朋友圈的永远不会重复的动态、朋友发来的信息、新闻网站更新的新闻、购物网站推出的新款,这些都是每一次触发手机之后收到的“变动奖励”,这种变动奖励既让我们感到焦虑,又让我们期待。

  由此,基于互联网产品的“钩瘾效应”,我们可以用一个全新的价值之尺来衡量互联网产品的价值,即互联网互联网创造了多么强大是用户习惯,用户单位时间打开次数越多、使用时间越长,投入的时间、数据、金钱越多的互联网产品,价值便越高。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存是互联网产品,微信的价值是最高的,61%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中国人均每天使用微信超过40分钟,微信用户已经将自己的社交信息数据、阅读、支付等数据沉淀在微信之上,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微信。

  造成赌场、游戏、互联网背后的成瘾机制的核心因素便是“变动奖励”。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最为稀缺的是时间,如何把你的产品设计成能够让消费者上瘾,形成自发习惯的高频消费消费产品,成为商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你的产品是一次性消费的止痛药,还是每天都要吃的维生素片? (本文版权归李光斗观察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