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一刀切校园网贷,可是银行为何参与意愿不强?

教育部一刀切校园网贷,可是银行为何参与意愿不强?
2017年09月12日 08:29 刀马物语

小刀马

众所周知,我们经常能听到大学校园内借了并不是很多的钱的校园贷,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滚利之后,往往会变成一个天文数字。这样的案例层出不穷,甚至还出现过几次还不起债而选择轻生的案子,还有校园裸贷的情况也是不断出现,在市场也起到了非常不好的扩散效应,也让我们对这个市场的乱象倾注了更多的目光。正是韶华永驻的年龄,一个个青春活力四射令人羡慕的年龄,但却就这样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不能说是人生一大悲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案例不断增加?事实上,关于校园网贷的监管也越来越严厉,但是一些负面案例还是会被曝出。如今教育部已经明确表示,任何网贷机构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这几乎是最严厉的一种约束了吧?但是真的可以让校园网贷杜绝吗?如何监管,如何能够控制住消费的“欲望”,如何避免让大学生能够免受校园贷的“陷阱”?一方面是确实有一些大学生选择过度消费,透支消费,提前消费,炫耀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享受欲,进而进行了借贷,直到无法还贷,又通过再次借贷,以贷养贷,结果是越陷越深,直到不能自拔,深陷其中,最终选择逃避,甚至轻生。还有一些的确是受到了欺诈等恶意透资行为的诱骗,但不可忽视的是,也有一些是因为没有偿还渠道和能力,逾期之后的不断被利滚利剥削进而让自己最终无法“脱身”。还有一些学生没有识别和分辨能力,真以为天上有馅饼正好掉到自己头上,真以为可以轻松赚钱,真以为可以躺着就能获利,经不住别人的诱骗和忽悠,最终深陷“泥淖”。

当然,还有一种确实对资金有需求的学生,因为没有其他的融资渠道,被迫进行高额利率的借贷,这是另一种需求的无奈。这也是为何教育部在叫停校园网贷的同时,也希望广大银行机构能够更多地给学生群体提供资金支持的原因所在。但是,银行机构在面对大学生群体时,能够提供的资金帮助很有限,手续繁杂,条件苛刻,审批缓慢等等都是问题所在。说白了,还是银行看不起这个市场的“蝇头小利”,更何况还需要搭进去很多人力物力,因此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当正轨渠道融资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学生群体选择了其他的融资渠道貌似也说得过去。只是在很多时候,他们没有算清这种网贷背后的庞大的利息支付,以及透支、逾期所带来的更加高企的“惩罚性”利息压榨,这是压倒借贷者的最后一棵稻草,往往逾期面临着的惩罚性罚息是最大的一笔支出。当然,对于一些非法的高利贷那更是不折手段了。一旦陷入到那种泥淖中,基本是很难还清的。于是我们看到有新闻说,某大学生结款数千,滚了几个月之后,居然高达数十万,这就是典型的高利贷了。

当问题被不断爆出之后,教育部很重视,也多次发文表示对校园网贷的关注和监管。但总是“收效甚微”。这一次,明确表示: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为了满足学生金融消费的需要,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但很显然,这个鼓励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值得关注和观察。众所周知,校园贷的流行,主要还是市场需求,校园金融需求是一个无法禁掉的巨大市场,有市场调研称,我国高校每年大约有上千亿元的校园金融需求。但正规商业银行很少在校园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事实上,自银监会200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严格限制对大学生发行信用卡之后,已基本关上了大学生在正规银行小额借贷的大门。那么,下一步会不会开发校园信用卡业务?事实上,我们现在也经常能在手机上收到一些开办信用卡的业务,甚至还有一些高额信用卡的业务,动辄10多万,20多万的信用卡比比皆是。

由于正规银行和金融机构不愿意进入校园市场,因此给高利贷以可乘之机。如果不能解决正规金融机构校园小额信贷业务的漠视,那么校园贷问题恐怕也很难杜绝。人民日报也发文表示,《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该文认为,校园贷沦为“校园害”的背后,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命题。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如果高校能够与时俱进,多一些金融常识方面的教育,在普及知识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剖析案例中提升学生的防骗能力,在培养财商中提升学生的理财才能,那么学生哪怕看不穿校园贷的套路,也会有所警惕。其实,这或许是其一,不是唯一,更多的恐怕还是能够融资的渠道匮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