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成为民营企业家之城之谜

深圳成为民营企业家之城之谜
2017年10月09日 17:00 经理人杂志

Teachers' Day

深圳成为民营企业家之城之谜

近年来,深圳一些高科技企业加快了在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布局的步伐,“深圳总部、研发”+“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生产制造”的模式已经成为了许多企业的标配。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步伐正在加快。 

■文 / 左前锋

如果找国有企业500强,请去北京;找外资企业500强,可以到上海;但要找民族企业500强,一定要看深圳!

网络上的这句话虽然不准确但非常的形象。

深圳凭什么成为民营企业家之城?解读很多。这里,我们从城市的角度来作分析。

1

全球唯一有超过350家上市公司的城市

深圳是个由无限个传奇故事编织起来的年轻城市,走出了一条由低向高、渐进快速的产业升级转型之路,并正在成为科学发现的重镇。

深圳有逾350家上市公司,其中约220家是在上海和深圳上市,还有约130家在包括香港、美国等地上市。而且,深圳还有一大批待上市的公司,把深圳称作民营企业家之城毫不为过。拥有超过350家上市公司的城市,全球只有深圳这个城市。

为什么深圳有这么多上市公司?

资料显示,深圳已经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移动通讯设备生产和技术创新城市,正在成长为生物、新能源与材料科学的引领中心。现在的深圳生产着近万种高新技术产品,是十年前的十几倍,其中半数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深圳是大陆拥有PCT专利最多的创新型城市,是最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性企业的聚集地。

2016年,深圳知识产权发展实现多个全国第一:国内专利申请达到14.5万件,国内专利授权达到7.5万件;有效发明专利达到9.5万件,人均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接近2万件,约占全国一半。有效注册商标达到55.5万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超过15万件。

企业家与城市的创新精神是深圳最宝贵的财富,深圳成为我国创新增长的标志,深圳除了创新创业,还有创意,包括时装、黄金珠宝行业等,而创业、创新、创意与金融中心互动,使深圳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持续在15〜22名之间。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原副市长唐杰认为,在深圳之前,全球似乎还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够在短短的三十年里实现由农业经济向知识信息经济的连续跳跃,深圳三十年前的经济总量仅相当于香港的千分之二,目前约为香港的95%。

深圳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蓬勃成长的沃土,同时也因为土地紧张、空间有限、资源短缺等条件的约束,以及生活成本高、房价高、企业用人成本高、企业税费负担重等,让众多企业迁出深圳,其中不乏深圳本土明星企业。

所以,唐杰提醒说:“过去三十余年,深圳取得了伟大成就,遇到过挫折,也有过‘深圳被谁抛弃’的迷茫。创新发展与结构调整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我们永远都在路上,面对新一轮结构调整,深圳要以构建大都市区的大视野,来突破所谓的‘空间不足’的误区。深圳没有理由骄傲,没有理由固步自封,没有理由懈怠,只能持续不断地负重前行,不断探索新转型升级的道路。”

2

在创新大碰撞中升级

深圳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大都市的,原本就没什么产业基础,唯一依靠的是开放和创新。

随着发展,深圳逐渐形成各类产业格局,但到2000年前后,一直高速增长的深圳面临了发展瓶颈的危机:发展地理空间有限、产业低水平竞争、生活成本高、经济增速放缓,2002年一度被贬为“被抛弃”的对象。

也正是很早就遇到这样的挑战,让深圳坚定了快速转型的决心,由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瞄准高科技制造、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金融、文化、现代物流等产业,并扶持本土企业的创新。

深圳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选准终极产业,把控流量要素,不断优化过程产业,依靠市场手段淘汰水土不服和昙花一现产业。深圳凭借交通区位优势和企业优势,通过建立平台,把控物资流(港口、机场、陆上口岸)、信息流(互联网,比如腾讯)、资金流(银行、保险、证券,比如平安、招商银行、创新投)、人才流(各类创新发展企业)、技术流(以技术创新驱动的企业,比如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兴、华大基因、大疆、研祥高科等),从而使得深圳成为一线城市和真正拥有大数据的城市。而生产环节弱化为过程环节、过程产业,依靠技术创新,通过智能化不断优化过程产业。这让深圳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之一。

深圳不同年代有不同的产业发展重点,1980〜1990年深圳通过“三来一补”发展服装、电子配件、玩具等产业;1990〜2000年深圳通过国家开放政策,重点发展本土金融企业(银行、保险、证券)、家电企业和旅游地产企业,使深圳成为金融人才、房地产人才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2000〜2010年深圳集中发展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本土企业瞄准了全球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新能源技术;2010年以后,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开花结果。

深圳自始至终以全球目标为发展定位,坚持走自主发展、自主创新之路,目前,深圳依靠“企业技术力量+人才支撑+创新文化”,成为中国真正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城市。根据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深圳)上提供的数据,深圳拥有创客10多万人、创新载体1421家、孵化场地460多万平方米、超过7万留学人员、留学人员创业企业3900多家。

深圳还形成了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创新氛围,即政府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企业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深圳许多企业从成立之日起,就立志做全国乃至全球行业领先企业,站得高、看得远,以全球行业领先企业为发展标杆,着重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如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华大基因等已成为全球行业领先企业。

深圳不乏单纯由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拉动的企业,如房地产领域的万科、批发与零售领域的华强北电子市场、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平湖华南城,主题旅游公园领域中的华侨城和华强方特、家电(电视机)领域中的康佳和创维、金融领域中的平安保险与招商银行等,也有与全球技术革命和消费升级同步发展的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等。总之,深圳不同年代有不同产业,也有不同本土企业诞生。目前,深圳是中国公认的一线城市,大部分企业都是总部企业,但事实上是本土企业造就了这个一线城市,凭借企业影响力、企业竞争力成为一线城市。

3

深圳“新四大金刚”

过去,人们把华为、中兴通讯、平安集团、招商银行这四家企业比作深圳的“四大金刚”,这四家企业不旦表现卓越、贡献巨大,同时也是深圳企业的代表,是行业的引领者。

如今,这四家企业仍然光芒四射,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老“四大金刚”已经不能准确地代表新时期的深圳精神了,因此,“新四大金刚”产生,它们分别来自四个战略级新兴产业。

第一个战略行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这是今天全球市场规模最大的科技产业,包含了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智能硬件、物联网、软件工程等多个领域。

这个领域的生态级领军企业毫无疑问是华为,中国能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立世界级影响力,相当程度上得靠华为的带路。华为成为深圳最大的金刚当之无愧,过去是,现在也是。

第二个战略行业是互联网,这是今天中国唯一一个可与美国抗衡的产业,目前这个领域公认的领军企业是腾讯,未来中国能否在互联网产业上攻占全球市场,更大程度上还得靠腾讯的带路。腾讯跃升为深圳“新四大金刚”的第二大金刚。

第三个战略行业是金融业,金融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未来,金融业在中国经济的崛起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深圳金融领域的生态级领军企业是平安集团,平安不仅位居中国保险企业第一名,而且在金融服务作了很多项创新,旗下诞生陆金所、平安好医生等创新型公司,甚至进军当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领域,根据今年国际权威人脸识别公开测试集LFW(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最新公布的测试结果,平安科技人脸识别技术以99.8%的识别精度和最低的波动幅度领先国内外等知名公司,居世界第一。平安集团仍然为为深圳“新四大金刚”的第三大金刚。

第四个战略行业是生物科技领域,这被认为是继移动互联网之后下一波产业革命的爆发点,谁能赢得这个领域,谁就能赢得未来。

目前,这个产业才刚刚繁荣,还没有形成特别大的领军企业。华大基因是最被看好的种子选手,这家企业刚刚成功上市,市值达到80亿,已经向世界级领军企业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把华大基因称为深圳“新四大金刚”的第四大金刚。

华为、腾讯、平安集团、华大基因,深圳将依靠“新四大金刚”这样的生态级领军企业,发展出一些世界级的产业,带领中国经济走向世界。

4

深圳的方向

深圳这座“造梦之城”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

根据深圳政府在线发布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征求<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和<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建设方案(2017〜2020年)>》意见的通告,我们可以了解深圳未来13年的基本发展思路规划。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深圳快速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的“深圳奇迹”,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社会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未来发展亟需依靠科技、产业创新,突破城市发展瓶颈,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规划指出,深圳未来的产业趋势是以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要在这些领域产生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成长一批世界领先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部分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

深圳提出了要建设更具国际影响的创新活力之城的目标,其中有几大重点任务:

1、要大幅提升研发能力:研发实验室将获更多政策倾斜,在核心芯片、工业母机、5G移动通信、石墨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

2、深圳“总部化”:推进产业组织创新,引进国内外企业集团总部和区域性总部,培育一批本市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3、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深化与港澳在科技、金融、经贸、教育等领域合作。加快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开发,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规划建设“深方科创园区”,打造深港合作新平台和深圳开放创新新引擎。

4、以产业园建设为部分合作发展支撑:以共建产业园区为支撑,引导企业开拓市场、合作和投资,包括:一带一路产业园、珠三角产业园、内陆产业园、丝绸之路产业园等,加强与喀什等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合作,加快推进喀什深圳城、喀什深圳产业园等建设。

5,推进区域均衡发展:针对区域内部“西重东轻、西密东疏”的现状,坚持战略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大力推动城市发展东进战略。

5

里面提到几点值得关注

1、提出32个量化指标和实施五大重点任务助深圳实现五大发展目标。

2、可持续发展成为深圳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深圳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加快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开发,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规划建设“深方科创园区”,打造深港合作新平台和深圳开放创新新引擎。

强化与澳门的金融合作,通过澳门加强与葡语系国家合作,努力把粤港澳合作重点拓展到共同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前海重要平台作用,加快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城市新中心。

4、推进区域均衡发展。针对区域内部“西重东轻、西密东疏”的现状,坚持战略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大力推动城市发展东进战略,对空间发展进行系统谋划。

最令人瞩目的是人才高地建设目标,深圳要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10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2000人,新增认定国内高层次人才1500人,新增技能人才60万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圳这座城市在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政策层面对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企业是创新主体,代表着市场取向。政府是创新环境的营造者,也要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只有在法治框架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6

研发全球化+前店后厂

在每天都在诞生新事物、不断迸发新能量的深圳,创新是这座城市永葆生机的秘诀。

在创新上,深圳企业已经整合全国甚至全球的资源,像华为、中兴等部分企业已经在全球开设研发机构,正是如此,深圳的创新实力已从过去的跟跑实现了并跑甚至领跑全球的蜕变,深圳的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效,深圳的创新名片愈发铮亮。

截至2016年,深圳已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在全球建成250余家研发中心,建成70家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1283家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

近年来,深圳一些高科技企业也加快了在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布局的步伐,“深圳总部、研发”+“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生产制造”的模式已经成为了许多企业的标配。深圳和周边城市正在形成新型的“前店后厂 ”模式,珠三角内部正在重新进行产业分工,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步伐正在加快。

这种新的“前店后厂 ”模式,正在深圳以及其周边城市形成。深圳从曾经港澳地区的“后厂 ”,变成了如今的“前店”,它的创新能力已得到大幅提升。

目前,深圳科技型企业已超过3万家。据统计,2016年,深圳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13家,累计达8037家;累计培育了66家创客服务平台、237家创业孵化载体、17家国家级孵化器,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成为集聚创新人才、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另一方面,深圳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近几年来,深圳被企业“抛弃”的消息从未断过。深圳的高房价,教育资源稀缺,人才短缺,成本高企等等,都是令企业隐忧的头等大事。

此外,深圳企业创新有四大“短板”:首先是科研,由于经济特区建设较晚,国家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较少;其次是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第三是人才短板,深圳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先行技能型人才依然稀缺;第四是深圳创新自身的不平衡,虽然企业是深圳创新的主体,但由于科研基础缺乏,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存在失衡,而小企业由于受到自身实力限制,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实际上,深圳最大的短板是地理空间。深圳发展太快,变化太快,深圳这么小的面积已经难以承担原有的发展模式。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指出:人口暴增、严重缺地、房价高企三大因素相互交织构成了深圳城市困局。

问题和困难是双面的,解决困难则意味着机会,赢得先机。对于深圳来说,只能勇当尖兵,再创新局。在新的时点上,深圳只有补齐短板,进一步擦亮创新名片,交出漂亮的成绩单。

正因为这样的困局,让深圳企业不得不从出生开始就瞄准全国市场、全球市场,参与世界竞争,这与北上广三大城市专注于本地市场、国内市场有很大的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深圳这座城市和深商虽然很有包容性,但同时又有狼性的原因。靠着创新,凭着狼性,深圳未来将成为真正的“王者”。 

来源:《经理人.深商》杂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