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声未绝,央行为保护网友的钱包使出这一重拳绝技!

骂声未绝,央行为保护网友的钱包使出这一重拳绝技!
2017年11月28日 10:08 经理人杂志

导读:这一轮金融疯狂圈钱浪潮,是否会因为央妈的一声严令而紧急刹车?

要说2017年最火爆的是什么?除了网上各种带节奏的造谣行动和境外网军不断入侵带来此起彼伏的叫骂声之外,人们讨论得最多的恐怕就是理财了。2017年虽然不是中国网络理财元年,但却完全称得上是网络理财元年,各种爆炸式的理财野蛮增长,使得人人都把“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再不理财就晚了”等广告词语当成了“金科玉律”,银行或金融公司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加上各种网络理财软件提供的便捷投资品种:如零钱、白条、各种宝纷纷粉墨登场,使得理财在中国爆发出了惊人的威力。

2016年全国全年GDP为70多万亿元,但理财产品规模竟然达到了120多万亿!全年理财产品的价值超过了全年国民GDP总值,还有比这更厉害的事吗?

并且更重要的是,由于理财产品的野蛮生长,使得很多人都真的实实在在地赚到了钱,因此就更对理财金融产品深信不疑,然后持续不断地继续投入到这个钱生钱的游戏当中,对越来越高的风险预警浑然不觉。再加上各类所谓的“低风险”、“保底产品”的不断推出,更是令人觉得如果再不买理财的话就等于是在白白地损失利润。因此,整个市场规模越来越疯狂,最后到了连街边跳广场舞的大妈都加入了购买理财产品的大军。

然而就在此时,央行发布了针对金融行业的一纸管令,这个文件不长,核心内容就是打断理财金融产品的野蛮生长基因,在其酿成毁灭性的后果之前,及时踩一脚刹车。因为明眼人都看出来了,理财金融产品的野蛮生长已经失控,再不及时监管的话,就会像举着火把的兴奋选手,正在兴高采烈地一路狂奔去加油站一样可怕。

(作者 | 周 小 平 薇 信 公 号:zg5201949)

 央行短短的文件里,其中第一条就是打破刚性兑付。何为“刚性兑付”?平局简单地给大家描述一下,这个大概意思就是“保底”和“兜底”。即,再怎么也不会赔。有了刚性兑付为前提,各种理财产品就可以打着“保底”的旗号向产品资金池注入其他资金,使之看起来可以承兑。但实际上,这将酿成更大的风险。

比如,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速为6.5%,即便赚钱如房地产也只不过是每年7%左右的净利润!可以想象,真正可以突然赚钱的项目应该是极其有限的。但是理财产品却很奇怪,莫名其妙就能给你带来年化10%、15%、20%甚至100%的收入!什么生意能这么挣钱啊?令人匪夷所思。理财产品的逻辑是,把大众手里的钱聚集到一起,形成大的资金去投资急需资金的好项目。而项目一旦赚钱了,大家都可以分到钱。

从理论上这没错,可是正如平局所说,经济数据就在这里明摆着,根本没有那么多突然赚大钱的产业啊。就算每年有几个公司上市,有几个创业公司突然翻了一百倍的市值,但总不能全国120多万亿的资金都恰好投准了这几个企业吧?这种几率是不是比流星砸中脑门的几率还小啊。可是,既然投资有风险,经济数据也显示什么行业大体上都没这么赚钱,那么钱从哪里来呢?

这里就和“刚性兑付”有关系了。比如一个理财产品承诺年化收益15%,保底。然后吸纳到了100个富翁每人投资100万,总共聚资了一个亿。到了年底的时候,理财产品投资的企业都亏了或不赚钱,一个亿变成2000万了,怎么办呢?没关系的,既然必须“刚性兑付”那么我就可以自己搭配一个资金池,往这个理财产品里“套嵌”新的资金。也就是说,我可以从我另外一个理财产品里,把钱通过资金“套嵌”的方式“挪过来”就行了。

这样所有人都会看到,果然很赚钱。100万存一年变成了115万,如此高收入无风险,谁不喜欢?于是理财产品马上推出新的产品,200万买三年,年化收益17%!然后还搞饥饿营销,告诉你这个理财产品的名额只有100个,买到就是赚到,买不到你就只能等着钱贬值,所以前期赚到了钱,或看到别人赚到了钱的人就会很眼红,同时也会很着急,于是求爹爹告奶奶地去求人给一个名额,然后迫不及待地把钱投进去。

等理财产品收足了资金以后,又可以把之前从别的理财产品里“套嵌”这种方式“借来”的钱在那个理财产品需要兑付的时候再通过“套嵌”的方式“还”回去。实际上,说穿了还是很像“拆东墙补西墙”。而随着理财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发行的产品不断增加,积累的资金池足够多以后,只要理财产品的发行量每年比上一年增长超过10%,基本上这些钱就足以轻松自如地倒来倒去,不会崩盘。毕竟不可能所有理财产品的人全部都集中在一个时间来挤兑。

并且理财产品的兑付不像银行存款,银行存款是每天都可以随时取走,而理财产品则有一个具体兑现的年月日。所以,它在短时间内根本不考虑挤兑的问题。每年365天,天天都可以拆来借去,让所有人都看起来赚到了钱,但实际上依然是“旁氏游戏”。

那么随着央行发文勒令打破刚性兑付之后会是什么局面呢?其局面就是再也不可以兜底承兑了!也就是说,你再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合同上就会明白告诉你,可能会亏本,亏本的话你要自己承担风险。而一旦有了这个风险,就会给陷入贪婪的人泼上一盆冷水。

而这还仅仅是其中之一。同时,既然不允许刚性兑付了,那么你就没有再“套嵌”的必要了。以前理财产品资金池互相“套嵌”是为了刚性兑付,那么现在既然不需要刚性兑付了,那么每个理财产品的资金池都应该是独立的,赚了就是赚了,亏了就是亏了,很清楚。于是央行又规定,“套嵌”最多只能一层。也就是说,不同理财产品资金池之间最多只能“套嵌”一层。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365天”轮流套嵌拆借,或“一万八千个”产品资金池互相套嵌拆借的极端情况了。

如果说2016年的理财产品是一个金钱游戏的话,那么到了2018年时所有的理财产品就会很头疼了,因为他们不能再靠套嵌和拆借来维持产品的增值,只能去认真找项目了。但项目又不可能这么赚钱,所以理财产品的年化回报率就必然大跌,甚至是暴跌,当然更多的就是赔本了。也就是你买进去100万,可能到年底就只有70万了,和股票啥的一样。(作者 | 周 小 平 薇 信 公 号:zg5201949)

在平局看来央行这一招绝对是釜底抽薪,是真正打响了保卫老百姓钱包的第一枪。因为任何纯粹的金融旁氏游戏最终是会崩溃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市场不是无限大的,老百姓的钱也不是无限多的。当大部分人都入局购买理财产品以后,当大多数人的存款都被转化为理财产品之后,就再也没有新鲜资金和血液注入了,而这时候所有人都只能靠资金池里的钱一直滚下去,但随着大家的“分红”和消耗,这个资金池就会像遇见了烈日的冰山一样逐渐消融,越变越小,最后集体崩盘。到时候,所有人的每一分钱都无法兑付,所有人的全部财富都会凭空蒸发干净。

这种事美国的华尔街就曾经出现过,著名的雷曼兄弟就是在那时候倒闭的。虽然美国的金融产品购买的是贷款保险,最后由于次级贷款无法履约而引爆,但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从央行规定出来之后,从明年开始中国的理财产品就要走向正规化了,届时就再也不可能出现疯狂超高的年化产品了,同时也会有大批大批的理财产品一直在赔钱。等到了那时候,所有人购买理财产品的狂热情绪也会冷静下来,资本也会离开理财产品转而寻求投入实体经济,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理财金融市场回归理性,回归正常态,避免酿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避免全国老百姓的钱都被席卷一空。

所以说啊,不管网上如何多的骂声或杂音,国家和央妈始终还是爱人民的。尽管中国目前仍不是尽善尽美的国度,还有很多问题和矛盾没有解决,但平心而论中国在很多领域也算得上是在认真履行职责了。

今天,就让我们为央行的这个行动,果断地点个赞吧。

来自:今日平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