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体经济生存环境时不我待

优化实体经济生存环境时不我待
2017年01月03日 15:35 开伟观察

(原文刊发于2016年12月31日《金融时报》第四版“评论”专栏)

前几天,中国民营企业代表人物之一、福建汽车玻璃制造商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建厂,对比中美制造业环境差异,他认为中国制造业现在成本高、税负重。

  这段采访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尽管曹德旺随即澄清“自己不会跑出去,制造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是为了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是实现企业全球化战略的路径之一”,但是他提出的制造业成本较高、税负较重的问题确实值得思考。

  其实,本届政府上任以来,减税降负担的相关改革一直在持续推进,大量行政审批事项已经精简,而且通过全面营改增,也为企业减少了约5000亿元税收负担。应当说,这些政策红利都已经为企业减负。那么,为何企业依然感受到税负较重?

  答案不外乎三个方面。

  一是减税力度仍可加大。在原来的税基上,中央政府对企业减税的力度仍可加大,迈的步子还可以更大一些,当前企业感受到的实际优惠还较少。数据显示,多年来我国税收增长幅度一直高于GDP增长速度,近年随着大量企业盈利能力继续下降、经济“脱实向虚”的问题更为严重,税收收入增速才略低于GDP0.3个百分点。

  二是政策有了,落实仍难。必须看到,目前一些税收优惠仍难落实到位,部分地方政府因财力困难只说不做,纸上谈兵,在落实中央政府优惠税收政策上阳奉阴违,让不少税收优惠政策悬空。

  三是隐性负担增大。尽管名义税负有所下降,其他不明不白的费用闸门又重新打开,企业各种变相负担依然不减甚至有所加重。

  可想而知,如果这些实际问题得不到改善,严重的经济“后遗症”难以避免。

  第一,制造业成本攀升会令更多中国企业远走海外,中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空心化”可能出现;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员工下岗失业人数增多,税收增长进一步趋缓,甚至导致经济“出血”。

  第二,制造业成本攀升会催生大量社会资金“脱实入虚”。实业企业的无利可图,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对投资实业失去信心和兴趣。

  第三,制造业成本攀升会进一步加剧民营企业滑坡,影响经济振兴和社会稳定。对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可享受的国家税收返还和其他补贴较少,这种不平等的税负环境可能会挫伤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第四,制造业成本攀升会恶化实体企业生存环境,可能为寻租行为提供更大空间。

  显然,切实降低企业负担不亚于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要彻底砸碎伸向企业“乱征税、乱收费、乱摊派”的“有形脏手”,破除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必须采取过硬措施,进行一次彻底变革。

  为此,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坚持有错必纠,甄别纠正一批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等表述,大多是为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量身定做。可见,降低企业成本已到了关键时刻,再也不能纸上谈兵,更不能有任何迟疑了,应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加大降低税赋让利力度,在全面营改增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企业各项税率,让企业真切感受到优惠税收政策带来的利好。据专家学者测算,我国企业综合税负高,在21个亚太经合组织国家中排名第四,企业税收负担可降空间仍然很大。

  第二,加大对企业税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建立惩处机制,将其纳入地方政府施政考核目标,净化税费环境。可由国务院督查组牵头对全国各地政府在优惠税收政策、行政审批收费事项等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大检查,将对民营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对优惠税费政策执行不力或阳奉阴违的行为从严从重处罚。

  第三,加大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力度,将能放开的审批事项全面放开,将更多的政府“权力”让位于市场,给企业更大、更多的主动权和自由裁量空间,消除一切捆绑企业手脚的制约性因素。

  第四,采取切实可靠措施,降低各项要素和生产资源的成本,为降低企业成本提供现实可能。主要是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加大财政体制改革力度,实现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消除由“地王”催生的土地价格猛涨;加大对水、电、气等价改力度,防止价格过快上涨,对任何乱涨价行为依法依规进行严厉查处,营造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良好氛围。

  第五,各级政府树立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理念,消除唯GDP政绩观,提高经济发展的前瞻性和远见性。正如曹德旺所言,“投资化的重复建设,拖一年严重一年”;而且一些地方政府“宠爱”虚拟经济,而对周期长、回报率低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冷淡,使金融、房地产等“高富帅”行业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掌中宝,这种情况需要及时扭转。

  尤其要重视的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不再是只属某一个国家的企业,企业也具有世界性,哪里营商环境好,企业就往哪里跑;企业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哪里利润高,企业就往哪里搬,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营商法则。

  其实,企业外迁也是好事,它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只有加快进行全面、深刻的制度性和观念性反思及改革,才能吸引更多中国企业继续留在本土。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订阅号:kaiweicaijing,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长按二位码),“开伟说财经”等你哦!您还可以和作者联系,莫开伟的微信号:M19630205。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