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过节还需形式与内容创新

节俭过节还需形式与内容创新
2017年01月14日 09:05 开伟观察

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节俭过节日渐为民众重视;过节相互攀比、讲排场大把花钱、宴请大吃大喝,既浪费资金,也伤害身体,尤其打牌和娱乐过度耽误休息,这些过节陋习的社会负面危害也为人们所共识。但节俭过节需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几千年形成的过节传统绝不是几句空头口号就能改变的;它除了要通过长期不懈地宣传,提倡民众转变观念之外,更需要过节形式与内容创新,赋予节日更多灵气和活力。否则,提倡节俭过节只能是痴人说梦,难以达到如期目的。

从现实看,要实现节俭过节,需把民众过节从家庭引向社会,从户内引向户外,即增加一些益于身心健康的节日活动。具体讲,采取各级财政适当拨款、城镇居民自愿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由各城镇社区组织开展一些文化娱乐活动,譬如组织社会文艺节目表演、体育比赛、琴棋书画比赛等等,并设立奖项,鼓励城镇居民踊跃参与;开放图书馆、文化宫等公共文化实施,让城镇居民在节假日能静下心来参加文化学习,多读几本书,提高节日文化品位。同时,组织社会居民到城市低保户、五保户和福利院残疾儿童拜年、捐款等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给节日坚守在艰苦岗位、治安岗位的人员进行慰问活动等等。有条件的社区,年夜饭及其他过节期间可进行集体聚餐,减少浪费。在农村,县财政适当拨款,由乡(镇)政府、村委会按村级组织各种灯会、县剧团下乡文艺表演、山寨联欢晚会、各种民间奇艺杂耍比拼等健康文艺活动,组织务工回乡农民和在外工作回乡过节人员交流座谈会,谈感受,共谋改变家乡面貌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计策;组织年轻村民对农村五保户、困难家庭等进行“访贫问困”、拜年、捐款等献爱心活动。在人口少的乡村,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可组织大家一起聚餐过节,既减少浪费,也消除“空心化”带给农村留守人员的孤独感。此外,可以村级集体名义组织村民尤其年轻村民对农村水利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方面进行义务投工,让农民时刻记住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并为第二年农业稳定增产打下基础。

在全国城乡通过上述灵活多样的过节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过节内容,把大量居民从家庭吸引到节目活动中,从牌桌、酒桌、应酬、大把花钱、大吃大喝的不良氛围中解脱出来,使节俭过节、健康过节成为社会常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