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频现存隐忧

“地王”频现存隐忧
2017年01月21日 11:51 开伟观察

笔者认为,“地王”不断刷新,对地方政府和房企来说皆大欢喜,但对广大民众却无异于一种“噩耗”,意味着新一轮房价涨幅即将降临;“地王”频现,凸现了三种社会隐忧:

土地财政有越演越烈之虞。随着我国经济总体运行态势下滑,财政收入呈下降趋势,尤其中央财政下降幅度较大;尽管地方财政收入略好于中央财政,但总体增长趋势减缓。而地方政府保民生、搞基础设施等各项支出逐年呈刚性增长,财政捉襟见肘;而为解决财政入不敷出困局,靠扶持实体企业发展以增加税收来扩大财政收入,不仅困难大,且收效缓慢。为此,地方政府把聚才目光放在了来钱快的土地招挂拍上,形成了“经济疲软—卖地—经济再疲软—再卖地”的生财怪圈,对土地财政产生了高度“依赖症”。一个个“地王”刷新,意味着地方政府从中即刻获得少则几个亿多则几十亿元的土地转让收入,比扶持任何产业的财税收入都来得快、来得多、来得容易。从2010年到2012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分别为29398亿元、33477亿元、28886亿元,占同年财政收入比重分别为35%、32%、25%,占同期GDP的比重分别为7%、7%、6%。可见,大量城市有约三分之二的城市建设资金均来自土地出让收入。由此,要抑制“地王”不断刷新和地方政府卖地冲动,应重塑中央与地方财税体制,解决地方财力不足;对土地出让收入重新分配,建立中央与地方共享机制,并完善土地出让税收征管机制;尽快开征房产税,缓解地方财源不足压力。

宏观调控有越调越难之困。近年,中央政府实施了多轮抑制房地产“泡沫”、收缩房地产信贷等宏观调控政策,以图抑制房地产价格涨幅过高导致“经济泡沫”和经济大起大落。但从前几轮调控结果看,始终没有摆脱“严厉调控—经济回落—再放松—经济泡沫”的窠臼。尤其去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下滑迹象越来越明显,再次唤醒了不少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的渴求,要求放松对房地产调控的呼声渐高;于是,历经多轮“史上最严厉”调控的房地产,又在蠢蠢欲动。可以说,目前“地王”频现已露四种端倪:一是房地产业获得了银行足够的信贷支持以及融资空间正逐步扩大,有足够资金来“跑马圈地”;二是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力日渐式微;三是中央对房地产调控有松动迹象,地方政府卖地行为呈有恃无恐状态;四是中央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还要往后无限期拖延。可见,房地产宏观调控实质陷入“两难境地”:放松可暂时拉动经济复苏,但最终由民众吞咽高房价苦果;严控可导致经济增长通道下行,最终遭到地方政府更强烈抵制。由此,中央政府应着眼经济可持续发展,排除各种干扰,坚定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始终把抑制“经济泡沫”和稳定房价作为主要目标,走出房地产调控“怪圈”,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房地产价格有越抑越高之忧。自2009年至今,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四次楼市调控政策,对地价和房价调控从未停止过;尤其今年初又推出了“国五条”,比原来调控措施更严厉,仍无法阻挡“地王”诞生和房价上涨。目前,全国房价涨势一浪高过一浪,今年4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环比上涨1.00%,自2012年6月以来连续第11个月环比上涨,房地产价格陷入了市场调节和政府管制双重失灵的尴尬境地。当前,新“地王”不断涌现,动辄每平米一、两万元,地方政府和房企双方互赢:地方政府轻而易举获得了大量卖地收入,房企获得大量地块可开发更多赚钱的商品房;然而房企购地成本必然以普通购房者付出更多“血汗钱”为代价;每一轮“地王”出现预示民众被掏出更多“腰包”;“地王”出现意味着民众“厄运”来临。因此,“地王”频现难免引发民众对房价高企和担忧:房价何时才是尽头?中央政府是否有能力控住房价?由此,各级政府应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克服不顾民意而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倾向,特别应取消以牺牲民众利益而保GDP增长的做法。如果民众生活被高昂的房价所绑架,就难有真正幸福可言,经济增长也就失去了意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