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万元存款不翼而飞严重损害银行社会形象

八千万元存款不翼而飞严重损害银行社会形象
2017年02月02日 11:50 开伟观察

媒体曾报道东部一上司公司分两次向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某支行存入8000万元人民币,一个月后,该公司利用网银查看账户时,却发现该账户资金仅余1万元,巨额存款神秘失踪;遂向当地公安部门报警,现已有当地政府机关介入调查,可储户与该行负责人却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客户称“存款被挪用”,银行则称是“委托理财”,让案件陷入扑朔迷离状态。近年,这类案件在各地时有发生,有银行内部员工作案,也有储户与银行人员内外勾结作案。在笔者看来,无论事件背后是单方面无辜,还是某种情境下的默许与合谋,在银行机构人员操作下,造成资金在银行体外循环和银行人员实施谋利行为已成不争事实;它不仅曝露了银行内部管理漏洞,更严重损害了银行社会形象:

损害了公众对银行诚信经营的信赖。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掌管着社会信用“总闸门”,存、贷款业务都是靠高度信用来支撑的。银行要求客户讲信用,“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成了银行信用宣示的窗口。曾经,一些贷款企业(户)不讲信用,逃废银行债务,造成大量银行坏账;银行诉求政府,通过司法等途径大力整顿社会信用环境,至今全社会信用观念有了根本改观,信贷经营秩序明显好转。而如今掌管社会信用“总闸门”的银行,居然出现员工和管理人员挪用(盗窃)储户存款资金犯罪现象,实质上在破坏社会信用秩序,恶化社会信用环境,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更会在公众心目中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在发生这类案件时,银行上级主管部门应有敏锐的社会大局意识,站在维护银行整体社会形象的高度,动杀手,对涉案人员严惩不贷,决不姑息迁就;尤其不能抱着保护员工心态或维护自身利益,找各种理由搪塞客户、推诿责任;要敢于社会责任担当,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弄清原因,主动向客户坦诚问题,及时追回资金并赔偿损失;以此增进银行与客户的社会情感,重塑银行在公众心中的诚信经营形象。

损害了银行“铁账、铁款、铁算盘”的风险管控声誉。长久以来,民众最信赖银行,总认为银行管理严格,把钱放在银行放心。确实,时至今日,银行各种内部风险管控制度比较健全,案防措施也相当到位;即便如此,银行内控管理依然有漏洞可钻,给心怀鬼胎的员工留下可乘之机,不时发生银行工作人员盗走(挪用)储户存款或内外勾结转移客户存款的案件;造成这类案件除了制度上的漏洞之外,与员工教育引导缺失有很大关系。如前两年湖南岳阳农行3349万储户存款被挪用放高利贷 6年未追回、中行内蒙分行行长夫人遭绑架牵出20亿元非法集资诈骗案,都因银行员工作案而起。对此,银行管理决策层除努力构建各种内控制度、夯实案件防范基石外,应克服重业务轻员工教育倾向,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大员工思想教育引导力度,塑造企业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培养员工树立拼搏奉献、摒弃“金钱至上”的生活理念,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养和遵纪守法意识;同时改革员工薪酬激励考核机制,尽可能缩小分配收入差距,增强员工的归宿感和荣誉感,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为银行风险管控提供坚强保障。

损害了银行在民众心中矗立的金字招牌形象。一直来,银行在公众心目中矗立的是金字招牌:经营守法合规,员工业务与思想素质过硬,业务把关严格无差错,办公场所安全可靠,经营行为诚实无欺,社会资金的“安全堡垒”,这些都是国有商业银行长久以来为社会公众铸造的良好服务品牌。可近年暴发的一系列银行员工盗窃或挪用储户资金犯罪案,让不少公众怀疑银行在保障客户资金上的能力,并对银行员工信任度大大降低,银行高大金字招牌形象在公众心中被蒙上了阴影。对此,商业银行决策管理层应从这类案件中认真汲取教训,消除麻木不仁心里,深刻分析案件发生的原因,找出内部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亡羊补牢,采取强有力的补救措施,力争把内部员工各类犯罪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进一步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并就经营行风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设立行风监督举报电话,对凡举报涉及员工在经营中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一查到底,决不心慈手软,形成遏制银行员工不法行为的强大社会监督力量,让银行社会经营形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始终成为民众最可信赖的朋友,成为客户资金最放心、最安全的“储备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