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密切关注县域银行资金动向

应密切关注县域银行资金动向
2017年02月08日 10:02 开伟观察

当前,县域银行资金流动呈现了新的流动趋向,以某市县域银行为例,资金流动呈现四种新的趋势:不断从县域市场“抽离”,向大中城市集中;不断从农业领域“流出”,向非农产业聚积,造成了农村资金“失血”;不断从传统实业信贷经营“挤出”,向新兴产业过分集中,加剧了产业“泡沫化”;不断从小微企业血管里“逃离”,向大型企业灌输,拉大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这些问题应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想办法加以正确引导。

一、县域银行资金“逃离”特点及方式

某市下辖13个县(市区),全市人口500万;2011年GDP 亿元,人均收入 元;居民储蓄总额 亿元,人均 元;总贷款 亿元,人均贷款拥有量 元;除怀化市区外,12个县拥有 中小微企业 家,贷款规模达 亿元;年税收总额达 亿元,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就是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资金流向却呈现了五个“逃离”新趋向:一是从县域农村市场“逃离”,向大中城市“私奔”。除市区外,12个县(市)各银行机构吸收的城乡居民存款达 亿元,而投放在当地县域工商企业及“三农”产业的贷款为 亿元,贷款仅占全部居民存款的%;县域银行资金正悄悄通过银行系统资金往来或其他渠道源源不断向大中城市“倒流”,加剧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求短缺局面。二是从小微实体企业“逃离”,向大中型企业“投怀送抱”。县域城市和农村集中了国内绝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承载了大量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县域银行资金“倒流”大中城市,就等于从小微企业血管里“抽走”了资金,使大量资金更热衷投向城市大型国有垄断企业“怀抱”。三是从农业产业领域“逃离”,向非农产业“暗送秋波”。县域银行存款来源于当地城镇居民和农民,存款资金不对当地经济发展形成有效信贷投放,足以说明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产业项目无法对商业银行资金形成吸引力,使县域商业银行资金寻求高收益高回报的产业,因而促使银行资金不断从县域农业领域“抽离”,源源不断流向大中城市等非农业信贷领域,加剧了农业资金“非农化”倾向。四是从分散小额信贷领域“逃离”,向集中大额信贷领域“撒欢”。由于县域经济特别是县下“三农”项目信贷投向分散、成本高、管理难度大、风险高、效益弱等特点,对县域银行日益失去吸引力,使小额农业信贷“瓶颈”化矛盾日益加剧,并陷入了空前的困境;随着资金流入大中城市,银行信贷投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散、小额信贷特别是农业小额信贷日益萎缩,贷款日益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集中,贷款“垒大户”倾向日益突出。五是从银行“传统信贷经营”领域“逃离”,向银行“现代信贷经营”领域“集结”。主要指银行对县域传统实业产业信贷投放热情下降、特别对农业产业的兴趣更加缺乏,有意将信贷资金投向房地产、民间借贷等所谓的现代企业领域,这种信贷经营行为的结果,不仅保长了经济“泡沫化”,更聚积了信贷风险。

二、县域银行资金“逃离”的原因及影响

造成当前县域银行资金流向的原因,既然有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即县域经济不发达、缺乏有效信贷需求“买方市场”的原因,也有商业银行过高追求经营效益、对基层苛严的考核方式造成基层银行惧贷、慎贷等原因。具体有五方面原因:

其一,县域中小微企业经营现状“惨淡”,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诱使资金“独辟溪径”。某市下边的12个县(市)目前缺乏大型信贷项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接近空白,原有大型商业企业如供销社、百货公司、粮食企业等基本改制、改体,乡镇企业大都破产倒闭,剩下的多为小微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贷款企业(户),这种“惨淡”的企业现状造成了不良结果:难以形成有效信贷需要,无法消化县域银行资金投放,也使银行资金失去信贷投放兴趣,只好把资金抽走投向大城市大企业。

其二,县域小微企业及农业产业家底“薄弱”,缺乏有效信贷抵押物,催促资金“忍痛割爱”。 县域市场由于缺乏大型信贷企业,剩下的中小微企业如工商户、农业贷款企业(户)散布县域市场每个角落,而且经营流动性大,信贷管理难度大;同时,经营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大,加之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极易造成还贷信用风险,银行惧贷、慎贷;宁愿资金被抽走,也不愿冒信贷损失风险。

其三,县域银行经营行为聚集“风险和盈利”两个“兴奋点”,商业色彩太浓,诱发资金“嫌贫爱富”。由于县域银行商业经营动机明显,经营的原则是在信贷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追求信贷投放效益的最大化,因而防范信贷风险和追求经营利润成了县域银行求生存和发展的两大生命攸关之处,对银行要承担社会责任只好束之高阁;加之县域经济市场缺乏效益好、风险小、还款有保障的信贷项目,县域商业银行无法不外流而投向大城市大企业项目上。由此,社会对县域银行寄予的扶持“三农”和县域市场经济发展的厚望,也只能是一厢情愿而已。

其四,商业银行信贷考核机制严厉,县域银行手脚被缚,经营意识“麻木”,逼迫资金“离乡背井”。银行监管部门制定的贷款新规及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策略及信贷管理上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贷款问责考核比较严厉,在推动商业银行提高信贷经营管理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绑住了基层银行经营手脚,基层银行为了规避信贷失误的惩罚,对贷款持十分慎重的态度;有时受追责意识影响,为了防范风险,宁愿不放贷款,丧失了开拓信贷市场主动权,缺乏信贷投放的灵活性、积极性,使县域银行信贷业务裹足不前;更迫使资金从县域银行注入大城市、大企业。

其五,地方政府对银行经营缺乏约束和激励措施,县域银行资金运用唯“上级命令是从”,加速资金“暗渡陈仓”。各级地方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有扶持的产业项目,虽在引导信贷投入上能够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国有商业银行垂直管理体系及自身的经营目标与地方政府的要求存在许多矛盾和不合拍的地方,各级地方政府更不能盲目行政干预银行信贷决策,因而对银行经营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加之当前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在激励银行信贷投放特别向“三农”信贷投放上缺少必要而又有效的激励措施,无法引导银行对县域经济信贷投放,使县域银行资金悄悄地流入大城市、大企业。

三、县域银行资金“逃离”折射出的问题

第一,凸现现有县域银行经营体系的“致命缺陷”。解决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经济的资金短缺问题,靠现有县域银行体系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仍显脆弱无力;让县域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与商业化经营实质上形成了两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要让二者统一到商业银行身上理论上不可能,现实中做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重心必然会围绕经营“去风险化”和高利润化两大目标运转;更无法斩断县域资金不断外流的“暗流”。因此,现有僵化的县域银行经营体系到了该打破的时候了,除降低银行准入门槛、设立多层次金融经营组织之外,必须有专门的县域政策银行制度安排。

第二,凸现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与社会责任的“不可调和”。

解决“三农”和县域中小微企业发展靠现有县域银行体系似乎成了一句空话,中国县域市场实质上集中了中国绝大部分小微企业和农业企业,承接了大量的城镇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县域银行资金的“抽逃”实质上让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支持“三农”陷入尴尬处境或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凸现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博弈加剧”

从国家宏观经济出发,银行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流动,实现银行资金配置效益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这本身无可厚非,(银行追求资金的安全和效益是对的,也没有错。)但从区域经济角度考虑,它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加剧社会发展的“马态效应”,这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尤其是占中国绝大部分人口和承接大部分就业门路的县域农村将会带来系列负面影响。(1、2 、3、)

第四,凸现银行管理理念与国家政策引导处于“尴尬局面”。

同时县域资金“逃离”的加剧,会将资金日益集中到小数国有垄断行业和垄断企业,对中国经济稳定和经济转型将会带来不利影响。一是信贷的高投放和高收益,也必须带来经营上的高风险,一旦少数大型企业经营没有把握好转型机遇、遭遇市场冷落和政府政策上的调整,就会导致生产和销售市场的萎缩,那么也就会形成巨量的银行贷款坏账,银行就会牵连遭殃。二是小数大型企业在资金上垄断银行资金的结果,势必倒逼银行管理,在很多方面牵着银行鼻子走,极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大型企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资金,为获得高额回报,会重走高息放贷、不务实业,使资金脱实向虚,加剧社会经济的“泡沫化”。这些都是政府和民众不愿意看到的。

第五,凸现加快社会金融改革的“紧迫性”。

加快县域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创新,进行新的制度安排已成当务之急。1、事实上现有农发行在支持县域经济这一块的作用远没有发挥,体现政策“扶弱性”、“农业发展性”等方面力度不够,除了国家战略储备粮食收购之外,现在农发行的经营方向实质性已向一些开发项目发展,对“三农”贷款非常有限,存在“商业”倾向和转向。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在农村基层服务网点,而且信贷资金一般不投向农村;特别是农行商业化转变后,广大农村经营网点基本“搬家”,有效服务严重不重,农业贷款投放极少;而邮政银行在广大农村虽网点遍布,但在贷款上尚未有所作为,贷款投放极少,几乎成了农村资金的“抽水机”。3、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育条件尚未成熟,小额贷款公司、民营银行、民间借贷等具有民间金融性质的金融服务机构尚在萌芽阶段,没有形成气候,真正对应小微企业和广大个体工商户以及“三农”贷款的重作任几乎落到了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身上。政府和银行监管部门试图把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打造成既具商业属性又具政策属性的银行机构,让信用社身陷经营困境,如在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网点问题上就存在严重思想指导问题,如在1249个新覆盖机构空白乡镇和708个新覆盖服务空白乡镇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别承担955个和449个,贡献度分别为76%和63%,还有承担大量的财政支农资金如粮食直补、养老金发放等等,而又缺乏财政补贴政策跟理,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苦不堪言,牺牲了大量的经营利益。(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银行、公安等部门牵头,建立农村农户信用社登记平台,推行信用村镇建设,开展好农户授信。)

四、县域银行资金“招安”的现实选择。

第一,打破现有县域银行机构设立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县域银行竞争活力。一是设立县域政策性银行,主要承担“三农”、县域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实行优惠低利率政策,努力培植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产业有效信贷需求;其资金来源除了本身吸收存款之外,规定县域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转入县域政策性银行,对其利息减少部分由财政和商业银行相互分摊的办法解决,让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二是将现有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直接改造成政策性银行,可以利用现有网点设施优势,增强“三农”和对小佩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辐射功能力;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紧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同时引入优秀人才,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三是打破银行进入门槛,允许“先行先试”,在规范稳妥、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小贷公司改选成地方民营银行,或鼓励大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同时规范引导民间借贷,给民间借贷以正常出路,允许成立规范的民间借贷公司,活跃民间融资活动。由此,真正打破目前县域银行体系僵局、改变服务小微实体企业意识不强、抽逃资金的做法,释放县域金融经营活力,让银行资金能够真正意识到只有发展地方经济,自身才有立足之地,增强加大地方经济扶持的自觉性,让县域银行资金能够服务县域实体小微企业,巩固中国基层经济基础。

第二,各银行管要树立大局意识,创新信贷经营战略理念。一是树立宏观经营和微观经营观相统一的思想,确保二者有机结合;即把握好全国经营大局,又不能放弃小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到宏观调控到位、确保微观活力,防止“一刀切”,把县域银行经营控死。二是树立自身经营效益和社会责任担当相统一思想,即在不断提高信贷抉择准确性、增强经营效益的基础上,始终牢记服务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信贷的社会责任,做到统筹规划,把握好大企业大项目与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比例和规模,并在信贷服务方式上创新,让信贷投放真正有利于投向小微实体企业,也让县域银行资金能够在县域实体企业上得到投放。三是创新考核管理方式,即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绩效考核办法,打破信贷管理僵化模式,建立与实际相符的贷款责任约束机制,真正调动县域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力性和创造性,实现信贷管理与县域小微实体企业信贷需求的有效对接,扩大信贷市场份额,搞活县域信贷服务市场,满足县域种类企业和农业产业对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

第三,中央政府要真正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把发展县域经济当着巩固中国社会基层政权、扩大社会就业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一是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激励县域银行增强县域信贷投放的信心,主要通过设立贷款损失准备基金、农业贷款保险、提高存贷比、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降低税费、提高薪酬标准、晋升职务和职称等方式,消除县域经济各种后顾之忧,真正调动服务县域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信贷积极性。二是积极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提供政策环境,创新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银行金融服务体系,留住县域资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三是把支持“三农”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创新惠农富农新机制,实现惠农政策与惠农资金、惠农项目与惠农技术、惠农信息与惠农市场、惠农产业与惠农人才等四对接,消除单一、孤立的惠农扶农政策,实现各种惠民农政策与项目上、技术、信息、人才、市场等有效对接;同时加快农业保险市场、农业自然灾害损失救助、农业风险保障基金、各类民间机构捐助等农业保障性机制构建,遏制农业风险;同时建立长久有效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使农产品价格始终与社会物价水平保持一致;同时,遏制涉农工业品涨价幅度,抑制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吸引银行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进行农村经营体制改期和创新,引导农业成立专业化生产合作社,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适度土地经营集中,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使农业从分散、弱质到集中、强势转变,让农业成为可投资产业,吸引银行投资,使县域银行资金能够大胆向农业产业倾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