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元月份金融数据不寻常有何隐秘?

央行元月份金融数据不寻常有何隐秘?
2017年02月18日 09:41 开伟观察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1.3%,同比低了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7.25万亿,同比增长了14.5%。M1和M2的“剪刀差”出现回落(2月15日《证券时报》)。

央行元月份金融数据体现四个不寻常特点,让业界人士百思难得其解:M2同比增速有点小,资金收紧还是宽松?M1和M2“剪刀差”回落快,泡沫是否还在?1月新增信贷这么低,是否与房地产调控有关?表外融资猛增1.7万亿元,是否将压制债券利率上升?四个奇特金融数据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确需释惑答疑,让社会各界对当前金融走势及脉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判断。

其实从经济与金融关系角度来分析这种不寻常金融现象,就能迎刃而解。先来看看M2的问题,M2增速同比下降,用通俗地的话表述就是央行投放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减少,自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央行实质都是极力推行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通过逆回购操作等短期手段回笼了上万亿元的市场流动性,市场流通的货币总量确实减少了,使金融业普遍感受到了资金之渴;出现这种变化,从总体上看是种好现象,因为它尽管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流动性趋偏紧,但对中央政府确定的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等宏观经济政策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也可对引导商业银行合理调整信贷结构、确保理性经营态势起到有效作用。

再来看M1和M2“剪刀差”回落快的问题。元月份广义货币(M2)增长11.3%,狭义货币(M1)增长14.5%,两者之间的“剪刀差”只有3.2个百分点,不再像去年动辄高达15个百分点以上的“剪刀差”。M1与M2“剪刀差”缩小也是种好现象,它说明流通中现金减少,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比例有所提高,也表明资产泡沫有所降低,企业拿到银行贷款或其他融资之后,能将其进行实业投资。如元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52.07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6个和2.1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少增5635亿元。出现这种变化,表明企业投资信心有所提振,也预示2017年实业投资前景好过往年,对经济增长将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个新增信贷规模低问题,从元月份看,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08.6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9个和2.7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少增4751亿元。对银行新增信贷比往年同期收缩的现象,可从两方面来进行解释:一方面,受客观因素制约,如1月春节工作日减少、春节临近贷款需求季节性下降以及后期央行监管干预所致;另一方面,受央行短期逆回购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全面提升的影响,使商业银行考虑借贷成本和信贷加杠杆风险,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合理压缩信贷规模,这是主要原因。至于房地产信贷调控对元月份信贷规模收缩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社会各界切莫误读。比如 1月份,新增居民户中长期贷款6293亿元,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下降到31%,较上月下降了9.55个百分点。而且也可看出房地产市场热度仍然不减,下一步房地产调控有可能进一步加码。

最后再看表外融资猛增问题,元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说明表外融资增长了1.7万亿。且表外融资中除债券显著减少外,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融资等均大幅增加,出现这种现象应客观看待,它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与近期债市低迷及企业债违约事件频发有关,加之表内贷款受央行及监管部门的引导或监管,迫使部分企业转向表外非标融资。另一方面,银行在负债成本上升的环境中,转向配置收益率更高的资产来覆盖成本,银行表内外的非标配置有回升迹象,如一些贷款转到了类信贷融资,主要是表内表外的转移;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企业债与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都有接近20%的增长。

总之,从总体上看,元月份金融数据凸现了一种金融向好迹象,也就是说信贷总量增长实质处于一种明降暗升状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幅下降,只是体现融资形式的不同而已。且也表明今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大,信贷结构更加优化,预示着今年经济有望平稳开局,应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组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