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同业存款不交准备准备金对实体经济释放重大利好

非银同业存款不交准备准备金对实体经济释放重大利好
2017年06月04日 11:02 开伟观察

媒体披露,央行与24家大型金融机构周三在会议上称,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与同业借款纳入存贷比,但存款准备金初定为零,上述机构不包括财务公司。应该说,央行在此时出台该政策,无异于一场“及时雨”,有利缓解当前资金紧张局势,更有利提振我国经济发展。

大家知道,非银行金融机构指除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以外所有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机构以及财务公司等等。截止2016年12月末,非银金融机构在银行同业存款为15.3万亿,资金总额巨大,对金融业资金运转起到较大影响。从客观上看,这部分资金过去一直存在银行和非银行之间监管套利之嫌,央行意欲将其纳入一般性存款拟缴存存款准备金,且央行也着手研究了将同业拆借拆放总额纳入存贷比分子分母考核,而这次却又出尔反尔,虽纳入存贷比考核,但却不征缴存款准备金。对央行此举,我们要正确理解,因为眼下有三个原因使央行不得已而为之:一是最近金融市场又现“钱紧”征兆,刚过去的一周,各期限品种资金价格继续上涨,2月17日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全线上涨,涨幅最大的为2周期限,上涨52.10个基点,达4.939%。同时,面对隔日即将开始的IPO申购,交易所各期限回购利率全线上涨,上交所7天回购利率收盘高达7.25%,高出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逾300个基点。二是央行对全面降准有所忌讳,担心如降息之后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和楼市现象再发生。再加上人民币汇率走低,12月23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跌破6.21,再次刷新了近6个月收盘新低,也让央行不敢轻易出台公开性、大幅度的放水工具,如降准。三是央行今年9 月和10月通过MLF向银行体系投放总计7695亿基础货币,意在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效果差强人意,贷款利率仍在上升,据央行数据显示,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利率6.97%,比二季度6.96%略升;另外,三季度贷款利率上浮比例从69.11%上升至71.26%,表明企业融资条件非但没有改善,反而在恶化。此情此景,央行既不敢明目张胆地用降准来大肆释放市场流动性,但又不能眼睁睁看到金融市场面趋紧继续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而无动于衷,于是只好采取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不交存款准备金的折衷办法,以应付当前金融经济面临的各种困难和矛盾。

但不管怎么说,央行此举依然释放了重大政策利好,有利提振中国经济。首先,15.3亿元同业存款(除了2.5万亿保险公司协议存款已缴准)不缴存款准备金,如果按20%的存款准备金率,预计可释放约1.5万亿元资金。据专业人士分析,央行此举相当调低了150个基点的准备金率,等于三次降准释放的资金总量。这对商业银行来说,可获得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能极大地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可增强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放贷能力,也使部分嗷嗷待哺的中小微企业可能“获救”,这对当下持续下滑的经济形势来说,无疑具有较大提振作用。其次,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投放之后,除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之外,可派生出体量庞大的“临时性”存款,必然有部分资金流入股市,也可使股市具有后续资金涌入,对稳定股市、防止股市暴涨暴跌、提振股民信心无疑具有较大作用。再次,同业存款不征缴存款准备金,使商业银行具有长期、稳定的资金“使用权”和“支配权”,可规范银行与非银行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消除监管套利行为,有利于金融业健康发展。同时,也可稳定金融市场,使金融市场价格总水平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为消除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困局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

但是,有一个问题需重视,相关监管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同业存款资金流向和动态监管,防止过多资金通过银行过道暗地流入股市和楼市情况发生,避免让央行利好政策走形变样,也不要让央行再次“好心办了坏事”,从而使央行今后出台货币政策再陷入“畏首畏尾”尴尬局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