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货紧缩应有新认识

对通货紧缩应有新认识
2017年07月07日 13:06 开伟观察

2014年12末,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出炉,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1.5%;PPI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3.3%。2014年全年CPI比上年上涨2.0%,创下4年以来新低,PPI同比已连续34个月为负值。12月制造业官方PMI和汇丰PMI则均呈现下滑,分别为50.1和49.6。官方PMI勉强保持在枯荣线以上,汇丰PMI指标则为七个月来首次跌破枯荣线。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实际已陷入通货紧缩状态。

 通货紧缩特征即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从目前看,若通货紧缩形势持续蔓延,会加速我国经济衰退、导致社会财富缩水、引发分配负面效应、诱发银行危机等社会不良后果。这种经济局势,应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择机实施相应货币财政政策,及时扭转经济不利局势。但笔者认为,在出台货币财政政策之前,应对造成通货紧缩原因进行深刻剖析,形成新认识,方能对症下药,使中国经济尽快走出通货紧缩“阴影”。

 从目前经济局势看,步入通货紧缩原因十分复杂,有国际经济形势疲软导致出口增速下降等世界经济新常态影响,但更重要是国内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经济畸形增长带来的后果。一方面,由我国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诱发了资金流向不合理,带来社会投入产出效率越来越低,是通货紧缩的直接动因。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无论生产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在主导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上,政府这双“有形之手”始终起到强大“干预作用”,使市场难以真正市场化,无法构筑公平市场竞争基础,形成了国有企业生产规模配备和资金配置的“优先效应”,也形成国有企业与中小民营企业在生产规模和资金获得上的“双重反向流动”。

 如央行定向降准和降息,资金要么向股市、楼市流动,要么向大型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流动,无法流向资金需求旺盛的中小微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现状无法改观,从而使国有企业越来越强大,民营企业越来越弱势,也使国有企业越来越低效,最终降低了全社会生产效率,使企业整体活力无法得到充分有效释放。其结果,民营企业日益陷入不利地位,创利税能力减弱,接纳社会就业功能下降,从而影响社会消费需求能力提高。而国有企业因为垄断利润不断增多,国有企业员工收入不断增长,但其消费需求和吸纳社会就业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全社消费需求能力提升,从而难以提振物价。此外,我国政府依然没有摆脱经济投资依赖症,每当经济出现不振时,总把拉动经济重点和注意力放在投资上,造成了生产投产与消费分配比例失衡,尤其在社会保障方面支出没有随经济增长而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民消费需求能力增长。

 如2008年4万亿投资,虽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却带来巨量重复、低效投资建设,如钢铁、水泥、玻璃、电解吕等行业产能过剩,不能形成有效生产能力,既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也抑制了经济活力再生。尤其2014年12月中央政府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推出了庞大的铁路、公路、民航等七大类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累计总金额逾10万亿元。可以说,这些投资固然能起到提振经济作用,但可以断言,一些投资项目不一定能达到预想投资效果,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民生保障工程支出,从而影响社会消费总需求扩大,最终会成为通货紧缩的“推波助澜者”。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与民争地”的财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通货紧缩的“帮凶”。

 这话虽有点难听,但其意思却很到位。中央政府虽已认识到中小微实体经济税费负担重现实,实施了精减精减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小微企业征税额等多项优惠经济政策。但在很多地方,仍然难摆脱与民争利之嫌,比如去年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其征收理由和用途就广泛民众诟病。其结果,导致企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无法到位,民众在国民总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越来越低,而政府占有财富分配比重却越来越高。如最近一项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公共部门净资产为106.9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6%,政府资产过于庞大,虽对政府应付各种债务危机起到一定作用,但又会导致“官富民穷”。且政府公共部门占用净资产资源过多,企业和民众在资本、企业、劳动等生产要素分配上就会减少。而政府公共净资产都是非生产领域的,不能带来任何经济产出,最终会导致生产萎缩,产出减少,影响社会经济效率提高,也会间接影响普通民众购买力,导致城镇居民购房和其他支出能力下降。

 对此,破解当前我国通货紧缩困局,一定要跳出固有思维,不能把希望过分寄托在投资和扩大出口上,应重点在调整产业经济结构、确定合理生产投资与国民消费分配比例上下功夫。当前,应痛下决心,继续加大产能过剩产业淘汰力度,对新批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科学评估,把投资效益放在首位,避免“经济衰退—加大投资—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和浪费”现象重演。同时,继续加大精减行政审批和减税让利力度,激发中小微企业创业活力,扩大社会就业面,拉动社会消费能力。此外,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到民生保障领域,消除民众在购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提高民众现实消费能力,对破解通货紧缩起到“立竿见影”功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