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频频“被盗”为哪般?

银行存款频频“被盗”为哪般?
2017年07月23日 13:17 开伟观察

近年,银行存款“被盗”案频发,先是酒鬼酒、泸州老窖数亿元银行存款“失踪”,后是杭州联合银行42名储户被盗9500余万元,而武汉银行系统七年内连续暴发存款被盗案,金额超5亿元,再次将银行存款安全推上了风口浪尖。

综观银行系列存款“失踪”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存款被盗案背后,都闪现着银行“内鬼”身影,他们与犯罪分子里应外合,通过伪造金融票证、私刻存款单位银行预留印鉴、假扮银行工作人员等非法手段轻松盗走存款。

且银行“内鬼”在其中充当极不光彩角色;如果没有银行“内鬼”提供作案“绿色通道”,即使再高明的犯罪分子也无法实施犯罪预谋,银行存款也不会“不翼而飞”。同时,也暴露了把“佣金”用作推动存款增长的“兴奋剂”,无异于饮鸩止渴;如果银行这种方式不改变,既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侵之机,也会把越来越多银行员工引向“见利忘义”歧途,使银行陷入犯罪高发漩涡。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银行“内鬼”如此猖獗,且屡禁不绝,根源在哪?是银行内空机制严重缺失、还是平时没有开展相应监管?非也,应该说,银行各项内控机制相当健全,且各种形式稽核和检查并不少见。可为何还是阻挡不了“内鬼”疯狂进攻,关键还在三方面:

一是银行系统内监管缺乏外部推力,无法摆脱“老子”监管“儿子”的“窠臼”,使管理人员碍于情面,对发现的一些问题多以“内部消化”为主。甚至部分中高管为了不给自己业绩“抹黑”,对一些员工犯罪苗头或倾向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息事宁人方式,大大降低了违法犯罪成本,对银行员工违法犯罪缺乏震慑力。如武汉建设银行江岸支行已发现工作人员违法犯罪行为,但支行负责人明哲保身,并未报警。

二是以业绩论英雄考核方式为“内鬼”滋生提供了土壤。目前绝大部分银行经营指导思想存在问题,重业务轻员工教育,对员工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引导和职业操守培育,一切为经营利润让道,以业绩考核最大化,不仅使各项内控机制无法落实到位,成了挂在墙上、停留在嘴上、赋闲在文件上的华美“装饰品”,还使员工对收受存款“佣金”、“回扣”和贿赂习以为常,全然意识不到属违法犯罪行为,造成思想道德严重滑坡,让员工滋长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为“内鬼”泛滥大开了方便之门。

三是监管部门监管方式存在问题,监管履责多倾向银行风险和高管操守监管,对商业银行案防关注不够,尤其商业银行发生客户资金失盗案件,对高管追责不到位,难以触动高管灵魂。此外,银行存款利率管制与社会融资之间形成巨大价格差异,在社会金融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情况下,加之银行之间存款竞争激烈,甚至靠拼关系、拼回扣等恶性金融竞争,为银行“内鬼”犯罪提供了先决条件。

因而,遏制银行“内鬼”作案高发势头,除继续加强银行内部系统监管和监管部门监管之外,应引进外部监管力量,即打破银行现有垂直管理现状,实行地方审计、纪检部门监管与银行上级行双重监管相结合方式,并完善社会立体监管体系,聘请社会监管员,把银行一切经营行为置于全社会公开监督之下,让银行经营全过程“阳光化”, 营造健康、良性、有序的金融竞争环境,铲除银行“内鬼”滋生土壤。

同时,改变银行单纯追求业绩考核方式,在经营管理中强调业务与政治并重,把员工政治思想引导和职业操守培育纳入重要考核内容,使银行中高管理层始终绷紧教育之弦。此外,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减少不透明议价空间,有效破除社会融资与银行存款利率之间双轨制,消除利益寻租空间,让金融机构竞争回归正轨,把精力集中到主业当中,使银行以“贴息”、“佣金”等形式开展的不正当存款竞争行为寿终正寝。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