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面对不良信贷资产反弹该怎么办?

银行面对不良信贷资产反弹该怎么办?
2017年07月26日 11:32 开伟观察

据中国东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显示,银行官方不良贷款真实性存疑,相当部分地区实际银行不良率是官方统计数据的2至3倍;同时也表明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仍有“双升”压力,未来3~5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将缓慢上升。

至于当前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媒体分析认为:企业骗贷行为将成不良贷款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银行关注类资产暴涨,意味着更多不良贷款被隐藏起来,极有可能包含大量该暴露而未暴露的不良贷款;且银行历史上隐藏的巨量不良贷款中有些已经不得不暴露,面临很大的不良贷款压力,低估实际风险的可能性更大;此外,2017年银行监管部门监管执法处罚追责力度加大,银行高管及有关人员为免责躲过这轮监管执法,也想方设法掩盖或减缓不良贷款的暴露。

从这里看,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反映不真实或故意隐瞒不良信贷资产的的行为确有可能存在,且是极其有害的,不仅会造成金融宏观数据失真,影响中央决策层正确决策,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麻痹银行思想,滋生盲目乐观情绪,让银行在处置银行不良信贷资产上缺乏过硬措施和紧迫感,最终有丧失处置不良信贷资产大好时机的可能。尤其,面对不良信贷资产潜在“双升”压力的存在,银行更为不明智的做法是对不良信贷资产处置存在惋惜情绪,在与有关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信贷资产上抬高资产包处置价格,这对银行经营带来的危害就更大了。

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资产管理公司包括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参与收购不良信贷资产,使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突然成了“僧多粥少”的“香饽饽”。这样一来让银行对自身不良信贷资产产生了一种“坏账多了更不用愁”的盲目乐观心里,滋生了“惜售”情绪。尤其,银行认为自己在不良信贷资产处置上与资产管理公司有更强势的话语权,不肯轻易降低资产包处置价格。

据反映目前一些不良信贷资产包价格已由前几年的三至四折涨到现在的六折,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成本,降低了不良信贷资产处置利润,使不少资产管理公司在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收购或处置上裹足不前或望而却步,这对银行不见得是一种好事,可能会延误不良信贷资产处置,累计越来越多的不良信贷资产,最终使银行机构背负巨大不良信贷资产包袱而影响信贷资产正常转运,极大地降低银行资金使用效率,也将有进一步削弱银行信贷资产赢利能力的可能。

另一方面,如果数额庞大的不良信贷资产长期“趴”在银行账面上不能成为资产管理公司的“盘中餐”,不仅银行资产不能盘活,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也将成了“无米之炊”和“无源之水”,其后果是相当危险的。

因为我国中央政府一直鼓励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信贷资产,且近年除批设了中国华融资产、中国东方资产、中国长城资产和中国信达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之外,截止2017年3月底还批设了35家省级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MC),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加入到不良信贷资产的处置中,如果因银行待价而沽、惜售导致不良信贷资产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置,而国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凭借其强大经营优势可能没有经营危机之忧,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则必然有相当部分机构陷入经营困局。

为此,由有可能将刚刚构建起来的资产管理公司生态打破,使大量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不得不退出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收购和处置,则未来银行不良信贷资产一旦大幅增长,则必然会丧失处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让银行陷入不良信贷资产处置的危局。

因而,当前银行机构尽管在不良信贷资产处置中话语权有所增强,但切记不能过分“任性”,尤其不能因小失大,“捡芝麻而丢西瓜”,为了不良信贷资产处置多点收益而丧失优化整个信贷资产生态的契机,这是最得不偿失的。银行机构正确的做法应为:

一是积极与资产管理公司沟通,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大胆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提高不良信贷资产处置效率,为盘活银行信贷资产和催化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活力腾挪出足够空间。

二是做到大事明白、小事糊涂,算好盘活银行信贷资产的大账,不能在不良信贷资产处置价格上锱铢必较,给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足够利润空间,激发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资产包的积极性,尽快化解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经营包袱,也为资产管理公司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三是搞好与各级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关系,争取各级政府及监管部门在不良信贷资产处置上大开“绿灯”,比如降低处置税费,对不良贷款处置在监管上实行激励措施等等,以便为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加快不良信贷资产处置创造有利政策环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