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加速开板能怪IPO常态化吗?

新股加速开板能怪IPO常态化吗?
2017年08月19日 19:16 开伟观察

近期继IPO常态化后,新股加速打开“一字涨停板”也日渐常态化。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在今年的1月和2月,从上市到打开“一字涨停板”中间持续交易日天数最多的为26天,其次为22天,在3月打开“一字涨停板”最多的天数为19天。不过从4月份开始,每只新股“一字涨停板”的维持交易日天数已经降至个位数,今年5月新股打开“一字涨停板”的平均交易日天数为7.5天,6月为6.25天,远低于2016年的平均交易日天数13.33天。新股不破神话正在被打破。

新股打开“一字涨停板”及其时间越来越短的无情现实,是近期资本市场呈现的一大新特点,既是对以往“新股不破”传统规律的颠覆,也无异于是对靠“打新”赚钱的广大股民当头棒喝;同时这种现象也对广大投资者敲响了警钟:新股也并不都是那么靠谱,在投资选择上要悠着点。

在“一字涨停板”阴影笼罩下,也引发了市场的某种错觉,致使一些市场人士把新股加速开板全部归咎于监管部门推行的IPO常态化,这种看法就很值得商榷了。

当然,要勇于承认的是,IPO常态化导致新股发行加速,增加了股票供应总量,使新股资源不显得那么稀缺;且新股上市在稀释股市价值方面也带来一定负作用。

据证监会资料,自2017年以来证监会加快新股发行速度,2016年第一季度新增上市企业有24家,第二季度37 家,第三季度65 家,第四季度101 家,全年新增上市企业227家。进入2017 年之后,一季度新增上市企业135 家,同比2016 年增长462.5%,二季度新增上市企业112 家,同比2016 年增长202.7%。

新股供给的急剧增加致使推高股票价格的资金动力严重不足,新股“一字涨停板”的维持交易日天数迅速下滑。显然,IPO常态化导致新股加速上市的确对新股赚钱效应产生不利影响。

也有一种事实可间接证明IPO与新股破板关联度不大。据资料,从月度新增上市企业数量来看,2017年1月至6月分别新增上市企业55家、33家、48家、38家、38家、36家。可见IPO数量与新股“一字涨停板”的维持交易日并不构成直接负相关关系。

可见,在大背景下来全面衡量IPO常态化,确实对新股破板造成一定影响,但不是关键因素,不能据此就将责任全部推给IPO常态化。

而在笔者看来,真正影响新股加速破板的原因决定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新股收益率不断下降,新股炒作吸引力减弱,并伴随着股市回稳向好,蓝筹股走高和中小创股市盈率回落,新股打开涨停板后越来越多的资金选择回撤,参与炒新的资金变得愈发谨慎。

二是市场投资回归理性,2016年是炒新最疯狂的时候,当时只要打新中签便连续涨停,投资者躺着都能收钱,2016年6月份平均累计涨停18个板,新股一上市翻个十倍都不是问题。新股的爆炒扭曲了价值投资的要义,如今随着新股收益率降低,投资者回归理性,择优选择有发展潜力的股票投资,这是资本市场回归理性的一种自然反映。

而且,在笔者看来,新股加速开板是市场成熟的表现,股票投资的本质是价值投资,新股一上市就纷纷一字冲顶,作为股票市场的新秀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和追捧无可厚非,而过度关注新秀的出场表现,不去考量新秀的真实实力,等到涨停板打开,企业业绩无法支撑如此高估值的股价,股票价格大幅回落,最终受伤的还是投资者。

减少对新股的投机炒作也就降低了新股发行时对整个市场的挤出效应,有利于培养投资者专注价值投资的好习惯,有利于引导企业上市过程中保持良好心态,更有利于股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新股破板现象发生,对造就中国资本市场整体生态都是大有裨益的,可让一些业绩平淡的上市企业无法在资本市场继续充当“南郭先生”,使整个资本市场都成为优质企业的“融资乐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