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IPO健康运行 还需退市制度加码

确保IPO健康运行 还需退市制度加码
2017年09月29日 22:35 开伟观察

据证监会数据,截至9月22日,今年证监会共下发了323家企业的IPO批文,筹资总额不超过1648亿元。至此,A股已有上市公司3444家,总市值达561973.13亿元。

尽管一年来证监会发审否决率不断提高,IPO审批日趋严格,但依然阻挡不住企业上市的热情。按照A股市场目前只进不出的惯例,以当前发行新股的速度,不出5至10年,上市公司数量可能又将翻一倍,想必那时A股市场的情景就像国庆节期间景区里的游客——人满为患,游客虽然身处景区但无法充分享受景区服务,体验不到游览景区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价值的提升,唯一的感受便是拥挤和混乱。只怕到时资本市场不仅“人满为患”,更会良莠不齐,既影响资本市场整体质量的提高,也无助于整个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上市企业数量已经相当庞大,若监管当局想进一步完善我国A股市场,除了严把IPO发行审核关之外,还需建立企业退市制度规范,让有进有出、自我淘汰的市场运行机制在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大环境、大气候,则中国资本市场就有真正步入健康运行轨道的可能。否则,持续维持资本市场“只进不出”现状,再过十年、二十年中国资本市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循环畅的“死市场”,甚至是“垃圾市场”,无法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金融动力。

为此,笔者认为建立规范有序、有生有死的生态化、市场化资本市场,必须打破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金饭碗”,让其时刻保持危险感,促使其始终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心一意图谋发展主业,把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更多“真金白银”当着上市企业永远不变的追求目标;如此,则可将资本市场更多的“南郭先生”清出市场,中国资本市场就会真正风清气正,永远保持活力并焕发生机。

而且,建立资本市场有进有出的市场运行机制,还将起到三方面作用:

一是增强监管手段,建立退市制度相当于给了监管当局一把“尚方宝剑”;若上市公司不符合交易所的要求或出现重大问题可由监管部门勒令退市,使监管更具权威性和震慑力。

二是增加上市企业的回旋余地,成熟资本市场中企业因经营思路的转变经常出现上市企业主动退市的情况,主动退市包括私有化、暂停信息披露、转板等。如国内在线招聘巨头智联招聘因私有化转型正准备从纽交所退市。退出资本市场可以增加企业管理的灵活性,显著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当市场估值低于企业预期时可通过私有化获得外部融资,这实际上为企业融资开辟了更多的路径,增加了各种选择的机会。

三是保护投资者权益,建立退市制度明确监管红线,有助于投资者更准确地判断上市公司整体状况,从而更好地做出投资决策,避免盲目跟风,形成正确价值投资理念,并对上市企业持续发展或退出市场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让上市企业把对投资者负责当着经营首要责任和目标。

尽管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企业上市有较高溢价使上市公司的数量仍在不断积累且企业退市需求较低,上市公司“只进不出”的现状是现实环境的结果,但笔者认为监管当局应加快建立企业退市制度,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企业退市考评体系,主要建立经营盈利、分红、经营内控机制、经营合规行为等系列指标,定期由证监会进行考核,对达不到要求的,勒令退市。考评体系的建设可以参考成熟资本市场的先进经验,如纽交所建立持续上市标准,以资本或普通股的分布及数量、价格、经营状况等其他标准为考核依据;东京证券交易所以股东数目、交易量、市值、资不抵债、其他相关重大事项等作为考核红线,一旦某一项指标达不到监管要求将被除牌;港交所主板对发行人未能遵守上市规则、可交易证券不足和交易所认为发行人或业务不适合上市等情形,港交所可随时暂停任何证券的买卖或将任何证券除牌。这些证券交易所给出了或准确或笼统的衡量标准。

显然,在成熟资本市场中,企业上市和退市都是市场化行为,形成市场资源的最有效配置,特别是主动退市是企业权衡成本收益的商业选择。中国资本市场只有严格的IPO,而不建立规范的退市机制,无法将退市推向常态化,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依然难以优化,中国资本市场的秩序也难以生态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