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千亿资金争创世界“双一流”大学值得商榷

砸千亿资金争创世界“双一流”大学值得商榷
2017年10月12日 14:05 开伟观察

一日,同事与我聊天,专门谈到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国家砸千亿元决心创办世界“双一流”大学,他认为不值当。

当初,我对这个问题还真不太关注,了解得不多,对同事的观点也不以为然;可事后我在网上搜索并注意到了相关新闻:中国“双一流”的名单已在9月份落幕了,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于9月21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并公布“双一流”名单,共有42所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大学入围双一流项目之中,以往的116所211工程,也变成了137所“双一流”大学。虽然“双一流”数目有所增加,但有人欢喜有人愁,这件事不仅在中国所有高等院校引起较大反响、也在社会各界产生了震动,这意味着中国大学又将面临一次重新洗牌。

那么,有人会问,创办“双一流”大学到底有什么作用或意义?据官方媒体披露:国家启动实施的“双一流”建设战略,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它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认为“双一流”建设的遴选认定,既考虑了高等教育战略布局,又考虑国家急需、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学科;

且认为“双一流”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拥有优秀学生、学术精英、高端成果、国际声誉和一流服务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尤其指出“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振兴的重要基础,需要支持“双一流”、拥抱“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只有在“双一流”建设中抓住创新发展的时代机遇,国内高校才能在“质量立校、特色立校”的征途中越走越远,才能在国际化道路上越走越宽。

诚然,从更大范围、更高角度考虑,这些评价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性。但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现实看,砸千亿资金创办“双一流”大学还是值得商榷:

其一,我国现有大学规模、大学各种软硬件设施应该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的、独一无二的水平上,有些省市的高等院校简直就庞大到成了一座城市,没必要再任意大兴土木去扩大规模了,否则只能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尤其这些“双一流”大学又都主要落在原来的985和211重点大学头上,如果因为创办“双一流”再增加财政补贴,只会使这些大学官办机构越来越臃肿,行政色彩越来越浓厚,重复建设越来越突出,滋生的各种大学病越来越多。

而且,这么做只会进一步拉大一般大学与“双一流”大学的差距。据教育部最近“双一流”大学2017年预算公布资料显示,5所高校过百亿,高校贫富差距本身就非常之大,如果再按行政级别或名声进行有所区别的财政补贴,更会将其他大学的优秀教师吸引和争抢到“双一流”大学里去,加剧大学之间相互挖人才的竞争,导致教师资源的非正常流动,无端加大高等教育成本;更对中学高考产生严重的、不良的选择性诱导,对所谓的素质教育形成越来越大的冲击。

显然,如果国家真的愿意投入,何不将这些资金花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上,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实施高等教育“去产能化”,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来一次兼并重组,淘汰一批低质量大学和低效能学科,并将大量普通高等院校转变成职业技能院校,让其开办实用职业技能专业教育,培育、培训更多具有高超职业操作技能的产业工人,岂不是更能发挥财政资金效用、对国家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更有利?

其二,我国各省市尤其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基础教育总体状态依然不容乐观,教师素质、教学设备、学校建设距离素质教育还有很大差距;而且还有两个最为严重的现实是:中西部地区失学、学龄儿童辍学人数不少,都需要政府教育普惠和“救济”;更要看到,国家放开二胎,但相应教育投入不到位,教育责任没有落实好,各地幼儿园、中小学教育教学设施跟不上,不少学校一个班达到八、九十个学生的不在少数,学校教室及其设备和教师工作严重超负荷运行;

尤其很多大中小城市的幼儿园,政府没有尽到相应教育投入责任,公立幼儿园相当奇缺,大都被民办幼儿园取代;民间资本来办幼儿园、来代替政府履行教育责任,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收费昂贵,很多大中城市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令一般工薪阶层望而却步,更不用说城市中低收入阶层了。国家一边提倡全民素质教育,一边又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只顾加大大学投入力度,再在这些各方面条件已相当完备的大学创办“双一流”,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做法。因此,国家用这么多钱去争创所谓的“双一流”面子工程,何不将其投入到中小学及幼儿园基础教育更能发挥它的社会价值和效用?

其三,能否成为世界“双一流”大学不是仅靠大学规模、大学设施来说话的,更不是靠一些所谓的国际权威机构来进行排名对比的,而是要靠自身的科研学术能力、靠大学出了多少世界级大师和培训了多少高精尖端人才、靠有少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和能力来说话的。那些所谓世界大学排名其实都是站不住脚,因为各国高等教育都有自己的不同国情,有自己不同的发展方向,所以用相同的标准来衡量各国不同的大学,其结论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目前,我国985和211大学又出了多少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师,又有多少人拿到了国际诺贝尔奖项,笔者虽不能准确给出答案,但我想应该是凤毛麟角的。所以一个大学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在乎学校规模有多大、学校设施有多先进,关键在于大学体制、在于政府给予大学充分发挥意志和表达观点的环境,唯有提供一个宽松、开放、包容及激励科研学术的机制,以学术挂帅而不是政治挂帅,更不能搞大学官本位,大学才能出人才、出大师、出成果,大学也才能真正发展成世界一流的大学,也才会对全世界的学子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因而,笔者觉得我国政府不应为“双一流”大学的虚名所累,要靠制度、机制创新,要靠提倡大学精神,要为大学教师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宽松环境,“双一流”大学便不用创造就会自来;当然,如果大学发展的各种软环境不具备,即便不断地加大投入,也是创办不了“双一流”大学的。

因而,国家即便想花钱来办出高质量的大学,可以政府名义设立大学奖励基金,类似诺贝尔奖项,对大学科研成果及学科带头人进行奖励,每年进行一次评选,消除大学等级和教师按资排队,评奖面前所有大学平等、所有教育平等,无论哪个大学、更无论哪个大学老师,只要创新能力强,出了科研成果,就将奖金奖给谁,提高整个大学的科研学术风气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让大学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前行和中华民族复兴强盛的动力,让大学真正为全体中国人民传播福音!

还要说句题外话,国家在高等教育投入上肯如此舍花钱,何不在健康养老保健等方面再加大点投入呢?我国老龄化已相当严重,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养老金短缺、养老场所和养老病床严重短缺;而且当下就连一些中央直管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员工既没有交养老保险,也没参与地方政府养老统筹,更没有建立正常的养老退休工资体系,一些退休人员拿着微薄的薪水度日,养老都成了大问题,更不用说一些城镇中低收入者在养老方面的窘境了。

显然,国家在高等教育上这么慷慨地投钱,何不在养老方面也再注入更多一点资金,建立起规模更宏大的社会养老基金,并委托专门机构进行投资,确保养老基金保值增值,以缓解养老资金短缺的压力,消解未来社会有可能产生的各种矛盾。

本文作者莫开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