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等五部门为何集中火力向资管业务“开刀”?

央行等五部门为何集中火力向资管业务“开刀”?
2017年11月19日 10:17 开伟观察

近日,由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五部门起草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指导意见》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消除监管套利空间,并要求资管行业彻底打破刚性兑付。

业界及民众期待已久的《征求意见稿》终于面世,是我国金融生活中又一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我国资管业务实施强调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和协调监管理念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也表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将迎来统一强监管时代,更说明中国金融业资管业务从此将迎来新的发展格局。这不仅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幸事,更是社会广大投资者的福音。

央行五部门发布《征求意见稿》是金融业资管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方面,近几年,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整个泛资产管理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8.9%。据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银行表内、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分别为5.9万亿元、23.1万亿元;

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为17.5万亿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资管计划、基金及其子公司资管计划的规模分别为9.2万亿元、10.2万亿元、17.6万亿元、16.9万亿元;保险资管计划余额为1.7万亿元,大资管行业总体规模逾100万亿元,迫切需统一行业准入标准和监管标准,消除良莠不齐现象。

另一方面,我国实施以功能监管为主导的分业监管模式,留下了巨大监管套利空间,使金融资管业务乱象丛生。

一是资管业务融资增长幅度与社会直接融资增长幅度反差明显,金融资管业务资金没有真正发挥缓解实体经济融资困难之功能。比如2012年,中国香港的直接融资比例是82%,美国是74%。当时中国大陆是41%。但经过了几年变化之后,中国大陆直接融资比例下降为32%。这表明尽管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迅猛扩张,但社会直接融资比例并得到显著提高,资管业务作用力发生偏向。

二是滋生了各种乱象,将资管业务引向了发展歧途,严重损害了正常金融肌体和经济发展,酿造了巨大金融风险隐患:一为监管标准较乱。不同监管机构按机构行业制定不同的监管标准,导致不同行业的产品标准、监管规制、监管执法宽严相差悬殊。如对投资者划分、投资范围准入、净资本、杠杆水平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二为产品形态较乱,为规避投资范围限制、规避资本约束,出现了银行借助信托、证券、基金等通道业务,各类金融机构合作的资管产品快速发展,结构复杂、不清晰,风险难以穿透。

三为管理运作较乱。无论是资金募集和管理,还是资产投向,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合规之处。比如用短期募集来的资金投向长期项目,在资产端,将一个项目拆成不同的产品卖给投资者。四为表外业务扩张较乱。

一些银行机构的表外资产快速扩张,把表内信贷项目挪至表外变成非标资产,把理财资金投入到非标资产中,资管产品实际上扮演了信贷替代的作用,成为影子银行。

五为风险承担较乱,主要是刚性兑付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好,不同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大都采取保本收益的做法,尽管监管部门以及商业银行都在努力提高“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意识,但无法剪断社会民众对刚性兑付信赖的“脐带”,也导致了资金价格被扭曲,催生了道德风险。

六为市场秩序较乱,当前有许多没有持牌的非金融机构也在开展投资理财业务,没有被经过市场准入、也不接受持续监管,潜藏较大风险隐患。这一切亟需出台资管业务行业规章,以遏制发展混乱无序局面,将其引向规范健康轨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