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善盈利状况别总想着剥离亏损资产

国企改善盈利状况别总想着剥离亏损资产
2017年11月11日 09:39 谭浩俊

如果企业是从改善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角度出发,剥离亏损资产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能够接受的。问题在于,很多企业并非如此,而是为了暂时的利益需要,为了眼前的所谓资产证券化。

据《证券日报》报道,近日,山煤国际拟5亿元转让5家全部处于亏损状态的全资子公司股权给阳泉市国有资本运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此次剥离,可以为山煤国际带来9.5亿元的收益。

据悉,这已是山煤国际第三次剥离亏损资产。此前,山煤国际已分别于2016年9月8日和2017年5月23日发布公告,将下属贸易板块合计9家子公司进行剥离,分别剥离至华融晋商和集团。

剥离亏损资产,是目前许多国有上市公司正在大力推进的一项工作,也被称作是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很多企业在剥离亏损资产的同时,还有可能获得集团的资产注入,不仅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也能大大提升企业的资本市场形象,引发广大投资者对企业的关注和关心。

我们并不否认,企业这样做也是一种改革,一种适应资本市场需要和企业发展实际的重要手段。通过资产证券化,确实能够让企业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关键在于,亏损资产的剥离、新的资产的注入、资产证券化等,能否让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也获得同步改变、同步改革、同步推进。如果只是对亏损资产进行剥离、对有效资产实施证券化,而没有对企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那么,谁也无法保证,这样的改革不是昙花一现,不是为了眼前利益的需要,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事实也是,对国有企业、特别是煤炭、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国企来说,说到剥离亏损资产,可能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剥离干净的,也不是将亏损资产剥离到一边就算完成任务的。剥离资产,只是为企业改革改善条件、创造环境,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引进战略投资者、更好地解决员工安置问题。能否适应市场、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还是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靠经营者、管理层、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靠市场意识的确立。

为什么同样的企业、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市场,民营企业能够玩得风生水起,国有企业却困难重重,民营企业能够赚得钵满盆溢,国有企业却亏得发不出员工工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体制机制僵化、管理不科学、企业缺乏竞争力。加快国企改革步伐,目的就是要解决企业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企业适应市场能力不强的问题。

这也意味着,剥离企业的亏损资产,只是国企改革迈出的第一步,或者说是最基础的一步。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企业效益获得暂时改善、负担有所减轻、亏损压力减小的情况下,尽快推动企业的全面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行员工持股,实行混合所有制,实现股权多元化。如果只是剥离亏损资产,而不对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一方面,亏损的资产如何处理,亏损的问题如何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也好,企业集团也罢,都没有能力消化这些亏损,没有能力处置这些被剥离的亏损公司。即便破产,也需要资金,需要足够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把亏损的资产从上市公司剥离出去,把优质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再让股民给企业输送一些资金,而企业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不做任何改变,那么,从股市上获得的资金会很快被消化掉,新注入的优质资产也会很快沦落为亏损资产。显然,这是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也是不应当出现的现象。

对国企来说,解决不适应市场要求的体制机制问题,积极适应市场,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释放企业活力,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才能让企业真正步入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轨道。譬如中国联通的混改,就迈出了比较大的步伐。对象山西煤炭这样的国企来说,还是应当走混合所有制之路,走股权多元化之路,前些年的国进民退,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也是不符合煤炭行业发展规律的。实践证明,不走形、不扭曲的国企改革,对企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出现问题,是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漏洞、出现偏差、出现变形。

推行国有资产证券化,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形式,但是,决不是唯一形式。不能因为推行资产证券化,就把矛盾全部留给政府、留在集团。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改革,将亏损企业消灭掉,将亏损负担化解掉,将亏损问题解决掉。剥离亏损资产的目的应当是为了消化亏损企业、亏损问题,而不只是给企业丢包袱。企业剥离了亏损资产后,就要抓紧推行改革,抓紧实行体制机制的转换。只有这样,剥离亏损资产才能达到目的,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回报。

谭浩俊【原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