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一半人口都会聚集到这几座城市……

未来中国一半人口都会聚集到这几座城市……
2017年10月18日 12:35 力哥说理财

100条上墙留言2小时就满了,到现在后台已有超500条留言,大多逃不出屁股决定脑袋的思维模式:在大城市生活的大多表示赞同,在小城市生活的大多表示反对。

此文是写给那些还没结婚生子,父母也没身体抱恙需要贴身照顾,还处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人生还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的年轻人看的,但凡你还有一丁点能力、有一丁点欲望、有一丁点拼搏意志,都希望在你还有机会做出选择时,不要做出可能会让自己今后后悔的选择。

而对于更多已生活在小城市,也没有意愿或能力改变这一现状的人,我只能说声对不起。尽管我在文章开头做出了明确警告信息,可惜没法进行精准推送。我完全能理解你们此刻的心情,失望、无奈、焦虑、愤怒、逃避、质疑、开脑洞……都是合理反应,人总要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这样才能让自己乐观生活下去。

你可以说力哥是屁股决定脑袋,先有结论再找论据。

你可以说莫言、刘慈欣生活在小城市一样能成大师。

你可以说日韩国情和中国不同,不能简单类比。

你可以说大城市里混得好的只是少数人,大部分活得如蝼-蚁般还不如早早回家乡发展。

你可以说活在当下比较现实,下一代面临的问题就让下一代解决。

你可以说未来科技爆炸,世界充满不确定性,这些推论也不一定准,说不定物极必反,会形成人群从大城市回归小城市的新趋势。

……

孩子长得再丑也是骨肉血脉,虽然从来只有单眼皮割双眼皮,没人双眼皮修回单眼皮,但如果你孩子长了单眼皮,别人都说他丑,你还是会找出无数理由证明“单眼皮也挺好看的”。

家乡就像孩子,没人希望别人说自己家乡坏话,没人希望看到自己家乡衰败……

但我还是要说,我在文中说的是基于这些年中国真实数据的理性逻辑推论,历史上其他国家的真实发展经验也符合这一推论。

只要一个人还活着,就不可能所有血液都流入心脏,总有一些血液留在细枝末梢,哪怕今天已高度城市化的欧美日本,不还是有一部分年轻人留在小镇和乡村吗?

所以这个问题上,没必要拿出各种理由说服力哥,你只要能说服自己,并且在知道了力哥所阐述的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趋势后,10年、20年、30年后,你能接受今天你的选择所需付出的代价,就可以了。

02

在《年轻人,千万别回小城市》的留言中,点赞最高的是一位武汉本地姑娘的留言,说她在武汉体制内工作,但一直觉得武汉发展落后,一线城市很多东西武汉都没有,家人希望她留在武汉,但她却执意明年考研后去一线发展。

这就是真正开过眼界的强二线城市土著青年的认知,哪怕生活在武汉这种强二线,一线依然对她具有强烈吸引力。

武汉是中国高校资源第二集中的大城市,仅次于北京,远超上广,但武汉市政府一直苦恼留不住人才,为了在业已到来的劳动力衰退期,从一线口中抢夺人才“血液”,武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就在10月12日,武汉市政府公布了优惠力度空前的升级版人才新政。

首先,大学生落户条件再次放宽。博士、硕士毕业生不受年龄限制,普通高校本科学历由年龄不满35周岁放宽至40周岁;普通高校专科学历、非普通高校本科学历由年龄不满30周岁,放宽至年龄不满40周岁。

其次,未来五年,建设和筹集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其中大学毕业生安居房85万平方米,以6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大学毕业生租赁房165万平方米,以人均租住面积20平方米为主。

最关键的是,大学毕业生能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如属于合租的可低于市场价30%)。

最后,武汉在全国率先出台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确定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为:大专4万元、本科5万元、硕士6万元、博士8万元。

户口、住房、薪资是城市争夺人才的核心三武器,继成都之后,武汉也向北上广深发出宣战书:我来抢人了!

就像新能源车刚开始,政府又是送牌照,又是免购置税,还补贴购车款,你不要,等新能源车大行其道后,你再想买就贵多了。

现在武汉拼命挽留人才,若干年后,武汉也人满为患时,就会像今天的北京上海一样,拼命把没本事的穷鬼赶跑。

就像马云说的,今天你爱理不理,明天你高攀不起。

所以如果你还在一线奋斗,但眼瞅买房希望越来越小,最聪明的选择是人继续在一线奋斗赚高薪,同时先悄悄把户口迁入武汉,在房价还能承受时,先悄悄在武汉买房。

如果以后一线留不下来,你在强二线还有个后手。

一样的逻辑,如果你现在已买不起强二线房子,就先去普通二线占个坑位,如果普通二线也买不起,就先去弱二线或沿海三线占个坑位……

03

以下是力哥眼中的中国一二三线城市真实竞争力排行榜,在未来更残酷的城市人口争夺战中,希望能给明白力哥一片苦心的年轻人有所指导。

力哥个人认为,20年后,北京、上海将成为和纽约、伦敦比肩的超一流国际性大都会,深圳将成为比肩东京的一流国际性大都会,广州将成为比肩新加坡、香港的国际性大都会,杭州、成都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都会。

今天中国13.8亿人口中,已有3.5亿人生活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这三大都市圈范围内,占全国人口25%,但面积不到全国的4%。在这不到4%的狭小空间内,未来20年,力哥估计还会涌入1.5-2.5亿人口,在此奋斗,努力扎根,结婚生子,繁衍后代。

加上三大都市圈之外的第四极——成渝都市圈,未来中国估计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这四大都市圈中。

剩下一半人口,又会有近一半集中生活在我上面说的那些二三线城市中。

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比如福建、山东,省内还能有多个中心城市吸聚人口,而经济越落后的内地省区,人口集中度越高,最后往往会集中到一座城市——由于政府天然的资源倾斜,这座城市大概率就是省会。

比如宁夏今天已有1/3人口集中生活在银川,未来小镇衰败的速度会加快,越来越多无力挤入三大都市圈的年轻人会涌入省会寻找希望与前途,所以未来将会出现武汉≈湖北、郑州≈河南、长沙≈湖南、合肥≈安徽、西安≈陕西的局面。

面积和人口都和浙江差不多的韩国,今天一半人口集中在大首尔都市圈,首尔≈韩国。

我国台湾地区今天也有一半人口集中生活在大台北都市圈,台北≈台湾。

日本的体量和前两者不在一个级别,今天有一半人口集中生活在大东京都市圈和关西都市圈,东京+大阪≈日本,但大阪已和东京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也可以近似理解为东京≈日本。

放眼世界,面积和人口相当于中国一省的西方强国中,巴黎≈法国、伦敦≈英国,德国、意大利由于历史上长期分裂形成多个区域中心城市,西班牙则由于民族矛盾无法把全国资源集中到马德里(皇马巴萨千古恩仇录)。

再看幅员辽阔的,莫斯科+圣彼得堡≈俄罗斯,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澳大利亚、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加拿大。

美国是唯一和中国一样有广袤领土适宜人类居住的,所以形成了东北部沿海都市圈、太平洋沿岸都市圈、五大湖都市圈等多个世界级都市圈。

1000年前,虽然巴黎已是法兰西国王驻地,但封建时代的诸侯并不听命于国王,国王号令仅限巴黎周边地区,因此大巴黎地区被戏称为“法兰西岛”。

但当法国完成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统一后,巴黎就持续数百年不断吸取全法国甚至法国全球殖民地的“血”,这才有了后来光芒万丈的巴黎——另一种意义上的“法兰西岛”。

今天说起法国,大部分国人脑子里跳出来的只有巴黎和大巴黎地区的宏伟建筑,甚至连马赛、里昂、波尔多都想不起来。

这就是趋势的力量,越早行动越主动,越晚醒悟越被动。

洪水来之前,你得搞明白哪里是更安全的高地,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爬到相对最高的地方。

04

最后说一组数据。

最近城市数据团联合ofo小黄车, 抽样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成都、武汉、郑州八座城市的数十万大学生注册用户,就大学毕业生的城市选择进行调查。

不用说你也知道,留住本地大学生或接收外地大学生最多的一定是一线城市。

但还有这几个调查结论值得留意。

01

对于非一线城市的大学生而言,重点大学(985、211)的毕业生,留在本地的比例更低,去往一线城市的比例更高。

也就是学校越牛逼,本人越有竞争力,毕业后越倾向于去一线。

02

对于非一线城市的大学生而言,越是高学历的大学生,留在本地的比例越低、去往一线城市的比例越高。

学历越高,一般意味着竞争力越强,也就更倾向于去一线。意识到自己的学校和学历在一线城市很难有竞争力的,往往会选择留下或回乡。

03

重点大学的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愿意前往一线城市,非重点大学则相反,男生对一线城市热情相比女生更高一些。

这个调查结果很值得玩味。

力哥的理解是,一线城市对生存能力强的女性更有吸引力,因为一线城市在就业上相对更平等,女强人满大街都是,许多家庭中,妻子收入比丈夫更高,经济地位决定家庭和社会地位,女性口袋里钱多了,自然也能放胆追求自己想要的精彩生活,而一线城市能给到最精彩的生活。

而对男性来说,由于天然承担更大的结婚买房养育后代的经济责任,即使名牌大学毕业,也很可能对一线城市的高房价望而却步,毕竟大学毕业已经22岁,如果研究生毕业都25岁了,奋斗不了几年就要面临结婚买房的现实问题,目测难度太大索性直接放弃。

至于非重点大学的男生反而比女生更有意愿去一线城市勇敢闯一闯,可能是因为屌丝逆袭的欲望和改变家族命运的希望大多都寄托在男生身上,背负了这么大的压力,往往更愿意去一线城市碰碰运气吧。

相比而言,由于A男配B女,A女没人配得上的逻辑,很多女生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就继续过自由自在的单身贵族生活,如果年纪慢慢大了,积蓄慢慢多了,依然没有合适对象,就在一线郊区买个小房子,一样自得其乐。

04

请看这张图

在一线城市中,上海大学生留沪比例高达70%,比优秀教育资源更集中的北京还要高10%,说明那些在上海念书的外地大学生,大多喜爱这座城市,愿意留下来长期生活。

而成都的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和广州相当,说明成都在与一线城市争夺年轻人才的隐形战场上已露出了自己相当锋利的爪牙。相比而言,南京、武汉、郑州的留存率比较低,南京是长三角人才定向输出基地,武汉和郑州则把本土人才送往全国各地。

下面那个向下的柱子代表大学生去往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比例(对北上广来说,向下的柱子表示前往其他三座一线城市的大学生比例)。

上海和北京大学毕业后去往其他一线城市的很少,只有8%和10%,说明大部分离开的大学生都回了家乡。

广州的流失率高达27%,主要是因为隔壁有深圳这头“怪兽”,和深圳比邻,原本并不弱的广州已沦为入门级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中,流失率最低的是成都,其次是杭州,这也是力哥把这两座城市看成“准一线城市”的原因之一。与一线城市相比,这两座城市在吸引人才上都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竞争力。

相比而言,作为高校资源如此丰富的武汉,居然有34%的毕业生都流失去了一线,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武汉市政府会急于放大招留人才了。

最后提醒一句,在选择城市的问题上,别用逆向思维耍小聪明。想当然以为大学生都爱扎堆的地方竞争激烈,他们不愿去的地方我去,可能机会更多。

现实生存压力面前,没有谁比谁更傻。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力哥理财》微信公众号(lglicai),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及二次修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