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这操蛋的时代,如何才能不焦虑?

活在这操蛋的时代,如何才能不焦虑?
2017年11月23日 18:35 力哥说理财

本文3000字,阅读约6分钟

这是“大都会青春残酷物语”的第六弹。

时代关键词:焦虑

我们往往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面貌。

100年前的中国,叫“恐慌”,被按在地上揍了几十年,把老祖宗攒了几千年的精气神和自信心都打没了,甚至连汉字都想废了。

50年前的中国,叫“疯狂”,原因你懂的。

30年前的中国,叫“迷茫”,浩劫过后,百废待兴,没人知道中国路在何方。

今天的中国,叫“焦虑”——全民焦虑。

月入3000的底层屌丝焦虑。

月入15000的小城市新兴中产也焦虑。

年入50万的大城市新兴中产还是焦虑。

那是不是年入数百万,资产数千万的富人就不焦虑了呢?

你觉得马云、王健林每天的生活过得都很快活自在,无忧无虑吗?

中国最顶层的富豪也在焦虑,只不过他们焦虑的是更高层次的问题。

为了生存

我们常常会用4个字把内心的焦虑合理化——为了生存。

最近看了前两年BBC网红记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中国老师对英国学生反复强调的也是这一点。

学习不仅是一种福利或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残酷的竞争,人与其他物种的竞争,智人与其他人种比如尼安德特人的竞争,不同肤色、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以及同一社会内部不同人类个体之间的竞争……未来甚至还牵涉到人类与人工智能或外星智能生物的竞争。

中式教育虽然扼杀了孩子的童真、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质疑权威的能力,却让他们尽早认清了成人世界的残酷——你学习的不只是知识本身,而是通过比别人掌握更多更深更牢固的知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不为别的,只为生存。

而英国孩子之所以在学习上远不如中国孩子刻苦,是因为英国已进入了富裕社会,这些孩子衣食无忧,加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就失去了依靠学习改变命运的动力。

但在全球化时代,英国孩子未来面临的不仅是其他英国孩子的竞争,还要面对万里之外中国孩子的挑战,如果继续遵循快乐教学、兴趣教学的理念,不对这些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他们以后如何与中国孩子竞争?

果真为了生存?

乍一听,有道理。

但仔细一想,发现有bug。

一是今天的时代最需要的不是照本宣科的高材生,而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所谓创新就是能提出有别于前人或常人的思路、见解、发现、发明,从而引爆新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点,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虽然考试成绩更好,对前人已发现的知识掌握更牢固,但在创新上却鲜有成就,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式教育培养的科学家中,只有屠呦呦一人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

二是中国本身也在快速变化,赶英超美进行时,2020年,中国就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2049年,将全面进入富裕社会,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从小衣食无忧,没有依靠学习改变命运的动力。

而盛会报告说的更清楚,未来5年,“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可见,未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也会越来越健全。

所以在未来,拼命读书和生存之间的关系,真的有那些中国老师所描述的那么大吗?

今天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焦虑本质上是担心孩子考不上好的大学,以后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处于劣势又如何?真活不下去了吗?

情感焦虑

我有一个老会员,老大不小还没对象,前几天世纪佳缘红娘主动联系他说有个很优秀的女会员对他感兴趣,但约线下见面要买红娘服务,开口3600元,他急着找对象,居然就被忽悠交钱了……

他的情感焦虑真的和生存有关吗?没女人就活不下去了吗?

知识焦虑

有人说,如今大行其道的知识付费本质上是在贩卖知识焦虑。

因果关系搞反了。

不是先有知识付费才有知识焦虑,而是内心焦虑不安的人太多,知识付费才会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种心理需求,只不过商业化后,知识付费的生产者会动用一切可能使更多的人产生知识焦虑,成为自己的潜在用户。

但知识付费真能解决你的知识焦虑吗?付费后你的生活真变得更好了吗?

中产阶层的知识焦虑本质上是担心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如果不持续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挤出中产阶层行列。

但被挤出了又如何?真的活不下去了吗?

财务焦虑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力哥也会因为各种事焦虑。

怕写的文章点击量低不受欢迎,我会焦虑。

怕做的课程买的人少口碑不行,我会焦虑。

怕公司运作入不敷出面临风险,我会焦虑。

……

但仔细一想,我这种焦虑真的是为了生存吗?就算现在把公司关掉,我就真活不下去了吗?

焦虑的本质

乍一看,教育焦虑、情感焦虑、知识焦虑、财务焦虑或其他一切焦虑都指向生存焦虑。

但仔细一想,真正指向的是引导我们行为的价值观。

焦虑的本质是我们想要得到的超过了我们的能力所及,即欲望得不到满足。

欲望和能力的落差越大,我们就显得越焦虑痛苦,烦躁不安。

中国人的价值观,特别追逐财富,所以穷就会受到歧视。

中国人的价值观,特别追求面子,所以炫富就成了时尚。

中国人的价值观,觉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男人找不到老婆或女人嫁不出去都会被人指指点点受歧视,同样秉承这种价值观的父母就会尽一切可能逼迫孩子早日结婚。

财富、面子和婚姻是中国社会最认可的主流价值取向。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婚庆行业越来越繁荣。

越来越昂贵的婚礼和爱情的关系越来越小,而和整个家族的财富与面子息息相关。

人是悬挂在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就会拼命追逐。

或许你不认可这样的价值观,但这个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向你传递这种价值取向,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怎能不焦虑?

终极法门

让自己不再焦虑,不是靠逼孩子上更多的早教或补习班,也不是靠订阅更多的知识付费专栏,更不是靠给世纪佳缘献金。

让自己不再焦虑的办法只有一条:接受现实,降低欲望。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接受平庸。

年纪越轻的人,往往越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庸,总想扼住命运的咽喉。

年纪越大的人,往往越能够接受自己的平庸,坦然面对人生的无奈。

接受自己的平庸,就不会因为别人都开BBA,自己开小电驴而焦虑,没有BBA,你一样可以活得很开心。

接受孩子的平庸,就不会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够好而焦虑。你自己如此平庸,却硬要孩子活成人中龙凤,这公平吗?如果你可以平庸而快乐地度过一生,为什么你孩子就不能呢?

在大都会青春残酷物语”第三弹《年轻人,千万别回小城市》中,我描述的是一种客观趋势,表达的则是一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价值观,结果引起很大争议。

后来我说,你没必要争辩什么,也没必要说服力哥,你只要能说服自己,在小城市里安然平静地度过一生就心满意足,那就行了。

因为就算20年后,中国依然有一小半人口生活在小城市,既然你就是其中之一,那与其焦虑,不如坦然接受这一切。

最焦虑的应该是那些依然还在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纠结犹豫的人,在“得不到”与“舍不得”之间,你的欲望之火尚未熄灭——欲火焚身,痛苦万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