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创10年新高,现在上车还有肉吃吗?

港股创10年新高,现在上车还有肉吃吗?
2018年01月12日 19:40 力哥说理财

今年冬天,似乎特别冷,连春城昆明都飘雪了。

常言道,瑞雪兆丰年,这预示着2018年的投资市场,会有个好收成?

至少目前看,有这个迹象。

从12月28日开始,上证指数连续11连阳,破历史记录,今天最高触及3435点,距股灾3.0后的历史新高仅一步之遥。

但隔壁的恒生指数更厉害,不但连涨14天,创历史记录,而且恒指本身突破31000点大关,创2007年上一轮超级大牛市之后的历史新高。

历史上,恒指的最高记录出现在2007年10月30日,31638点。

现在,恒指距离创造历史,只有咫尺之遥。

长期跟力哥学理财的小伙伴可能会下意识觉得风险来了——都要创历史新高了,现在恒指泡沫肯定很严重了吧?

非也,指数有时会骗人。

因为指数本身是静态的,而企业的业绩成长是动态的,10年前严重泡沫阶段的31000点和今天的31000点不能同日而语,否则就犯了刻舟求剑的毛病。

就像我们不能拿十年前腾讯的股价和今天直接对比,这样就会有失公允,毕竟当年还没有微信。

所以力哥才反复强调,要用估值来判断股市泡沫大小。

最重要的估值指标就是市盈率(PE)。

力哥在《基金生财一课通》中教过多种判断估值的维度,其中最推荐的是历史估值分位点法。

也就是拿恒指今天的市盈率放到它的历史长河中,和过去交易日的市盈率做对比,就能判断出现在的估值到底贵不贵了。

比如以10年为考量周期,现在恒指的历史分位点如果是50%,就意味着过去10年,有一半时间,市盈率比今天低,还有一半时间则比今天高,所以现在的估值正好不高不低。

那现在恒指真实的分位点是多少呢?

用不同的考量周期,会得出不同结论。

比如以8年为考量周期,现在的分位点已高达90%,也就是过去8年,90%以上的时间,估值都比现在低,这样看,现在恒指超级贵。

这是因为2010年之后,恒指长期低迷,指数一直在20000点上下波动,PE也一直在10倍附近徘徊,而过去一年,恒指从21000点一路冲到31000点,光指数绝对涨幅就有50%,但上市公司业绩不太可能一年集体增长50%,这样对比,现在当然就显得特别贵。

但如果考量周期拉长到10年,恒指的分位点就会大幅回落到77%,只能说偏贵了,但还没到严重泡沫阶段。

因为把恒指牛转熊的2008年算进去了,当时的估值比现在更贵,分位点自然就下来了。

但如果我们把周期进一步拉长到15年,会发现分位点进一步回落到55%,还处于合理状态,并不算贵。

因为2002-2007年,恒指大部分时候的估值都比现在贵。

你看,别以为估值分位点理论是绝对客观的科学指标,不同考量周期,得出的数据可能大相径庭,对你投资决策的影响也会截然不同。

估值,本来就是一半科学,一半艺术,一半客观,一半主观。

看到这里,是不是越看越迷糊了?

力哥,对恒指,你到底啥态度?我现在到底该买还是该卖呢?

还得看恒指的实际市盈率:13.4倍左右。

1973年以来,恒指在40多年间反复上演一个神奇定律:每当市盈率逼近或跌破10倍时,往往意味着历史大底就在眼前,随后就是一轮牛市,这时拼命买入准赚大钱;每当市盈率逼近或超过20倍时,往往意味着历史大顶就在眼前,这时赶快逃命才是王道。

最近一次历史大底,就出现在2016年初,当时恒指再次跌破20000点,市盈率跌破9倍,老荔枝肯定还记得,当时力哥就建议大家加码定投恒指基金,当时砸进去的钱,现在能赚70%。

过去1年,恒指涨了50%,但市盈率却只是从11倍小幅提高到13倍,说明什么?

说明恒指成分股的业绩增速很快。

如果恒指的神奇定律未来依然有效,那眼下并不是恒指牛市的终点,而是中点。

过去2年,从9倍涨到13.4倍,牛市走了一半,而从13.4倍继续涨到20倍,还有下半段的肉可以吃。

当然,并不是每次牛市都能涨到20倍,这事没人说得准,所以更稳妥的策略,是在恒指市盈率涨到16-17倍以后,就提前下车,最后那段高风险的肉,不吃也罢。

所以在力哥眼里,静态看,眼下恒指的确偏贵了,恒指基金的定投可以暂停甚至赎回。

但如果动态看,眼下恒指还算不上很贵,依然可以继续持有。

但如果之前没上车,现在想上车的朋友,力哥更推荐恒生国企指数(H股指数)。

H股指数的估值分位点更低,8年、10年、15年的分位点数值分别是72%(偏高)、57%(合理偏高)和40%(合理偏低)。

尤其是过去一年A股大盘股涨得那么凶,进一步拉到了A/H股价差,比如港股中石油的价格,相当于A股打55折,国寿打67折,民生打77折,中行打82折……

长期看,过大的A/H股价差一定会缩小,只要A股不跌,这些H股的价格向上回归就是早晚的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