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一一深圳、上海,利好来了?

城市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一一深圳、上海,利好来了?
2017年06月20日 07:50 投资者报

来源:刘晓博(ID:liuxb929),经济参考报,转载请注明来源!

在过去半年里,中国城市竞争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6年12月中旬,郑州和武汉入选国家中心城市,让拥有“国家中心城市”头衔的城市增加到了8个;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华北城市格局发生巨变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给深圳和上海提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新定位:“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新定位、新目标,在中央提出“构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极具现实意义。

规划的原文是:

推进国内航运港口建设。整合国内沿海港口资源,构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投融资、服务贸易、商务旅游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排名在上海之前,这在国家级规划里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深圳在全国海洋经济中的地位之重要。

被定位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是深圳、上海等,至于“等”里隐藏了哪个城市,规划并没有给予暗示。但从规划中提及城市的频率看,以下城市在海洋经济方面更为重要:

天津(14次提及)、舟山(14次提及)、青岛(11次提及)、大连(10次提及)、厦门(6次提及)、广州(5次提及)。

相比之下,上述城市距离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尚有一定的距离。

对于深圳、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规划分别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1、在投融资、服务贸易、商务旅游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2、建设“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统筹规划邮轮码头建设,对国际海员、国际邮轮游客实行免签或落地签证,发展邮轮经济,拓展邮轮航线。

3、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构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带和油气产业集群。

4、对于上海,还提出了重点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依托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创新,完善以船舶融资租赁、航运保险、海事仲裁、航运咨询和航运信息服务等航运现代服务业体系,推进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在这份海洋经济“十三五”规划里,对5个区域提出了“世界级”的要求。除了上面提到的深圳和上海两个城市,还有三个区域。

1、对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提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虽然规划里没有具体提及城市,但应该对应青岛。

2、对海南岛沿岸及海域,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以及“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等目标。对应的城市应该是三亚、海口、博鳌等。

3、对珠江口及其两翼沿岸及海域,两次使用了“世界级”。一是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统筹推进珠三角港口协调发展,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构建现代航运服务体系。

细读规划,你会发现天津是仅次于深圳、上海的“中国海洋中心城市”,规划对天津提出了如下定位和要求:

加快推进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打造天津北方国际邮轮旅游中心;发展航运金融,建设全国性融资租赁资产平台和北方(天津)航运交易所;建设国家海洋文化展示集聚区和创意产业示范区。

此外,规划还透露:到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接近6.5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9.4%,涉海就业人员3589万人。海洋“十三五”规划,是对2016年到2020期间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规划。

对于国家提出在深圳、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我的看法如下:

1、这对于深圳、上海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对于深圳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因为上海已经是中国既定的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航运中心,增加这个头衔对于上海是锦上添花,但对于深圳来说是非常及时。

2、目前中国海洋经济的重心,事实上在环渤海地区,其海洋经济总量更高。但两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都没有选在环渤海,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第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空间不大,基本上见顶了,未来更大的空间在东海、南海;第二,深圳和上海的城市基础更好,金融业的支撑力强,新产业的基础好,都更适合做“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3、所谓“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其实就是“世界级城市+综合海洋功能”。除了香港之外,中国有望晋升为世界级的城市,无非就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台北。适合纳入国家规划、叠加海洋功能的,自然是深圳和上海。获得“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意味着深圳、上海有更加远大的前途。

海洋经济开启数万亿级市场空间 新兴产业成部署重点

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今年东部地区发展的“重头戏”,广东、上海、海南、福建等东部多个沿海地区近期加快相关布局,纷纷出台规划文件或申报示范区,海洋经济数万亿级的庞大市场空间有望打开。

作为海洋生产总值已连续21年领跑全国的海洋经济大省,广东省几天前正式出台了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根据该规划,到202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过2.2万亿元,年增长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并将围绕海洋经济培育超100亿元规模企业达20家,超500亿元产业集群达10个,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5%以上。规划提出,优化沿海空间开发战略格局,提升沿海经济发展协调性,打造广东黄金海岸。

广东省之外的其他沿海地区也都在加速布局海洋经济。从上海市海洋局了解到,该市目前正在申报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未来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据上海市海洋局局长白廷辉介绍,上海全市年海洋生产总值已达到7311亿元,约占全市GDP的26.6%,未来要借助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机遇,推动船舶和海工设计制造等领域的扩大开放,积极争取海洋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企业总部落户上海,打造“蓝色总部高地”。

而根据上周公布的第二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入围名单,除了上海市的浦东新区外,宁波市、深圳市、海口市等多个城市都有入围,并有望获得数亿元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此外,海南省已于上月全面启动海洋经济调查,要摸清该省海洋经济的“家底”;福建省更是早在去年上半年就发布了“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提出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的目标。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升至8.1%。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4669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接近9.6%,涉海就业人员超过3500万人,海洋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引擎。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海洋经济结构不合理,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海洋经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国家发改委今年两会期间公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进东部率先发展方面,今年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促进海南等沿海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今年5月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目标为7%,较2015年接近6.5万亿元的海洋经济总量将有较大增长。

“我国是世界海洋大国,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以及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引擎,也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恒丰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负责人吴琦告诉记者,“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海洋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多位专家表示,在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凭借更优越的区位条件、更雄厚的经济实力、更开放的产业结构以及更强大的技术实力,将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十三五”期间,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重点建设一批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和滨海经济新区。具体来看,要推进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建设,支持海南利用南海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海洋经济,建设青岛蓝谷等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上述地区的辐射作用,带动东部沿海地区海岸带、近岸岛屿、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开发的同步整体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多地公布的规划中,都着重提出了发展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拉动海洋经济的意义,并进行了相应的战略部署。对此,吴琦表示,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立足科技引领,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并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此外,要推动海洋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重点扶持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加快形成海洋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