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人发明了二维码 却不推广它做支付?

为什么日本人发明了二维码 却不推广它做支付?
2017年05月04日 14:26 财经新干线

支付宝,微信支付,牛吗?很牛。他们攻城掠地,伴随中国消费者征战世界。

但是在日本大阪的星巴克和很多超市,店方力推的支付方式是现金。

其实支付宝和微信那种所谓二维码,不是日本人发明的吗?为啥日本人自己不太普及呢?尤其是在支付领域?

原来二维码技术在日本和NFC技术有着各自不同的分工,前者方便用户大信息量的获取,而后者负责支付。

而“中国特色”的扫二维码在移动支付方式是一招低成本的且能培养用户习惯的方式。简言之,就是成本低,安全性差,但是便于普及。

反观日本完全本土知识产权(索尼)的NFC支付拥有快捷,安全,简单,不受网络信号干扰等一系列的优势,但其门槛是:1.需要附带这种技术的手机。2.用户自备专属的卡贴。3.非加密带来的安全隐患。这里所谓非加密带来的安全隐患,就是郭德纲等人说过的那个段子,背着扫码器到公交车上扫别人的乘车卡。“哔”的一下,就把钱扫走了。此外,还有就是近期爆出的汽车ETC小额免密支付,同样有人背着刷卡器去“哔”。

因此,关闭小额免密支付是包括使用支付宝、信用卡在内的广大用户非常容易忽略的事情,因为银行或者支付商方面,没有给予充分的提示,于是也出了一些问题。

即使如此,NFC近场支付仍然较之二维码更为安全。比如,Apple Pay所采用的近场支付流程,较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有着完全不同的安全设计。比如,Apple Pay首先要求硬件接触,其次通过指纹锁+密码确认支付。虽然使用不方便,但是确实满足了人、硬件、密码三重确认。

而二维码支付则没这么复杂,首先二维码绑定的是账户而非硬件手机。因此,只要能登录账户,就能使用二维码支付。如无主动安全设置,掌控账户的人就可以完成消费支付转账等功能。而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安全上,添加了指纹锁支付,那么满足了人一重安全确认。而硬件不绑定,账户可以在多设备上完成交易,密码也不进行再次确认。较之近场支付,确实更加方便,但是也安全措施显然较少。而从技术角度,一旦发生账户密码泄露,后果其实还很严重的。

现在的互联网移动金融犯罪,手机号捆绑已经完全不是问题,犯罪份子廉价的建立了伪基站、手机盗号、人脸识别破解,等等,一些大商家还在宣传且标榜安全的安全防护技术早已落后,一些专业企业明知技术的瓶颈和出现的问题,却极力隐瞒这些问题,于是有了今年315晚会上,陈伟鸿向全国观众演示人脸识别巨大技术瑕疵的那一幕。

QR码是二维码中的一中,正是垄断我国二维码市场的一种技术。这是是由日本Denso公司1994年研制的快速响应码技术(QR码),由于当时国内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技术,2000年QR码成为我国国家标准,并广泛应用于政务系统、智能制造、金融支付、电子商务、新闻传媒等领域,与网络信息安全、经济运行环境、社会公共安全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为了达到市场垄断目的,QR码在早期采取了所谓的全市场免费开放策略,导致我国二维码应用基本处于失控和无序状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下载生成和解析二维码,并通过前台的手机进行实时解码,但没有后台对前台解析的内容进行识别和监控,出了问题往往无法锁定责任主体。但2015年QR码颁布了新的技术标准并开始收取专利费用,这就对国内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目前我国共有5项二维码国家标准,除了日本QR码、美国PDF417码,还有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汉信码、网格矩阵码(GM码)、紧密矩阵码(CM码)三项国产标准。由于QR码推广较早,应用范围也最为广泛,但QR码专用识读机具、标签生成设备等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都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

有专家表示,不只是二维码,中国90%的ATM机全部使用日本,技术专利也是使用日本的。中国有多少钱,日本一清二楚。中国无数网络公司实际是日资企业,中国金融信息安全面临绝对危险。

反观日本,掌握并发明着最先进的支付电子技术,但是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金社会,基本上就是现金为主,信用卡、西瓜卡(Suica)等为辅的交易生活方式。

显然在日本这样的技术发明强国,安全性似乎是真正需要支付行业发展和广大用户普及所高度重视的方面。一些薄弱的技术虽然耀眼,但是即使某些支付平台每单送最高10元的优惠,还是不能敲开日本消费者的市场,仍然以中国消费者为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