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润增速大跌 只因互金没搞计划生育

银行利润增速大跌 只因互金没搞计划生育
2016年07月07日 14:03 财经新干线

Bob.Ning:

银行利润增速四年间从30%多跌到接近零,为啥?回首望去,过去的四年恰恰是所谓互联网金融崛起的四年,正所谓“抢钱、抢人、抢地盘”,传统金融在所谓互联网金融多路夹击之下,苟延残喘而已。表面上传统金融存量仍然巨大,但是互联网金融所瞄准的是增量。所以,第一步就是银行业利润增速数据的大跌,随后,势必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争夺,这背后是有着深刻诱因的。

从具体业务而言,传统银行主要业务目前分为存款、贷款、汇兑(支付)业务,其中存款目前演变成为理财,贷款演变成为高利贷,汇兑业务演化了摆脱POS机的微信、支付宝业务等等。银行业非但没有守住自己的门槛,反而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反而拿到了支付、银行等等牌照。此外除了少数拿到牌照纳入监管的企业外,还有更多企业在擦边无照运营。

最初,少数金融机构仅仅把这些企业当做销售通道,销售部分高风险的资产,去让百姓分担风险,但是当通道足够熟悉客户和业务之时,金融机构自身也变成了被分化瓦解和占领的对象。明明中国已经拥有了无数家大大小小的银行,吞噬了中国80%的企业利润,却还在批准新的银行而不去搞好老的银行。事实上,中国很久以前就有了民资背景的银行民生银行,但是却还打着金融创新的招牌,不断试图放出新的牌照。

而反观美国,为什么美国的互金企业那么稀少?其中原因就在于美国的法律体系对于各种金融诈骗经验丰富。即使最大的Lending Club也没有多大,即使出了问题,也完全影响不到美国金融稳定,计划生育搞得的好,各种类型创新金融机构至多一家,而中国可就不好说了,屌丝死于P2P,中产死于理财,土豪死于信托,总有一款骗局适合你。大家一拥而上,却发现模式运行下去,最后结果只能一跑了之(破产)。确实,谁是受害者还真不好说。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必须有人要为创新担责。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7日表示,中国银行业现在腹背受敌:银行业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只用了短短四年就从30%多的高增长到接近0增长,惊心动魄;比利润增速下滑更为严重的是商业银行不良率的攀升;银行新增资产投放也面临资产荒问题;地方政府干扰的信用债开始爆发风险等。

邵平还称:“中国的银行业明天会好吗?之前黄金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牌照垄断等红利让银行患上懒惰病和盲目自大症,高歌猛进追求高额利润,对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缺乏考量,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率,陷入增长瓶颈和风险陷阱。我们在还历史的账,这世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邵平是在出席于北京举行的“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暨第四届银行综合评选颁奖典礼”并做主旨发言时提出上述观点的。

以下为他的发言实录:

很高兴又和大家相聚在2016年的银行业发展论坛上,借此机会,想和大家就当前银行业遇到的热点问题做一些交流。

一、周期的考验:商业银行之冬

根据权威人士的判断,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L”型的发展阶段。在邀请函上,主办方也清晰地阐明了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对银行人来讲,可以说现在进入了一个“焦虑时刻”。

近几年,银行的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从2011年的36.34%锐减到2015年的2.43%,今年1季度虽然有所回升,但也不排除季度调节的偶然性因素。从30%多的高增长到接近零增长,银行业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变化。(点评:对比去看,互金企业遍地开花)

比利润增速下滑更为严酷的现实是,商业银行不良率的攀升。从2013年3季度开始,银行告别了过去多年不良的“双降”态势,不良率和不良额大幅回升。今年一季度,行业不良率上升到1.75%的水平,关注类贷款占比上升到4.01%,拨备覆盖率下滑到175.03%。鉴于全球日益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汇率风险的相互交织,索罗斯也放言:基于他60年的经验,金融危机再一次慢慢展开。英国脱欧及其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也让整个世界错愕不已。现在要对中国经济触底和不良率见顶的时间做判断,可能还为时尚早。(点评:经济自古从无底,怎么敢预言有底?底是走出来的。)

最为严重的是:银行在新增信贷的投向上也面临“资产荒”的问题,原来风险较小的国企债务、地方政府担保的信用债也开始爆发风险。新增资产缺乏“安全区”,银行腹背受敌。去年我在论坛上讲的:“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三十年未有之变局,大跃进的时代结束了”,现在看来,事实被不幸言中了。(点评:优质资产永远稀缺,而好资产已经不再为银行独享,差资产也看不出来,一样销售,反正有人买。)

处在这样严峻的时刻,银行人的心中可能都会升腾起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中国银行业的明天会好吗?”。银行业的离职潮恐怕来源于此吧。(点评:互金等抢人很猛,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懂金融。)

钱穆先生说:“在现实中发现问题,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如果从历史长周期看,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怎样的历史阶段呢?“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要看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短期的焦虑中抽离出来,放在长周期里回望历史的河流,去深刻地剖析原因,把握其中的规律。(点评:一句话,垄断地位丧失,泡沫已破)

二、周期的规律:银行经营的“道”与“术”

实际上当前银行业面临的困境,其背后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果说银行本质上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那么,我们是否在风险的管理上出现了理念上的偏差呢?最近我始终在思考银行业的一个术语:RAROC——就是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这个词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充分体现了现代银行的审慎经营理念,就是要将未来可预计的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的成本,对当期收益进行调整;同时为非预期损失做出资本储备,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挂钩,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率。我认为这个词对我们当下中国银行业的启示意义是重大且深远的。(点评: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营生,是私有制的极端表现。国资做金融,多像王安石的青苗法?但是民资更缺少道德底线)

前些年,很多银行在繁荣期高歌猛进,追求高额的会计利润,而对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缺乏考量;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润的现实告诉我们,现在进入到了风险调整的时侯,我们原来创造的报表利润正在被风险无奈地调整着,我们在还历史的账。“出来混总是要还的”,RAROC代表的规律在长周期中起作用了。我们都习惯了顺周期经营,对风险则是有意无意的漠视。所以,摒弃短期的激进,回归长远的理性,使银行长期保持稳定的RAROC回报,这就是商业银行的经营之“道”。(点评:曾经以为找到了骗人不用负责的渠道,却最终作茧自缚)

回顾历史,金融景气度与经济周期高度一致,银行利润的波动更高于经济的波幅,这是无法回避的长期规律。既然中国经济将经历一个L型的发展阶段,那么期待银行资产质量快速反弹、利润恢复高增长就是不现实的。银行需要认清这一规律,敬畏这一规律,回归到合理的增长目标上来。(点评:木已成舟,你以为还能重新建立严格的金融管制和垄断地位吗?)

把握住稳健经营的“道”,银行就有了走向未来的可能;但要在困局中突围,脱颖而出,还需要构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升管理水平,这就是银行经营的“术”。在之前的黄金十年中,借助于经济飞速发展、牌照垄断和利率管制的红利,银行很容易一飞冲天。这一片浮华也让银行患上了“懒惰病”和“盲目自大症”。比起国外优秀银行深厚的经营管理积淀,我们还略显单薄,这也是中国银行业陷入增长瓶颈和风险陷阱的原因。以富国银行为例,它始终坚持 “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帮助客户在财务上取得成功”的经营理念,抵制住了次贷业务、衍生工具等高收益领域的诱惑,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流程优化,将自身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富国才能在次贷危机中弯道超车,超越花旗成为了全美市值最高的银行。(点评:富国的问题用不了多久就会暴露,不要着急下结论啊。)

明晰了“道”和“术”,把握了长周期经营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客观看待银行当前的困难——这是在经济大周期下银行所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回顾那些从几次危机中走过来的国际大行,会发现它们都经历了一个周期性洗礼的过程。1913年的前20大银行中,有15家都已成为过眼云烟,但巴克莱、花旗、法兴等经受住了周期的考验,到今天依然立于潮头。过往的历史反复印证着一个真理:穿越周期,是银行的必修课。真正的百年老店,无一不是经历多次周期考验而屹立不倒的强者。(点评:欧洲银行业发展史告诉我们,狂沙吹尽始见金,不知道死了多少银行,破产了多少,兼并了多少,未来还有多少即将倒下,这才是银行业。该死不死,就会让金融业僵尸化。)

三、周期的超越:呼唤银行家精神

“最终塑造我们的,是我们所经历的那些艰难时刻”,桑德伯格的这句演讲词,也许是当下对于银行人最好的警醒和鼓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会真正塑造出兼具“道”和“术”的银行家,诞生出中国的银行家精神。那么,什么是我们心中的银行家精神呢?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要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的信仰。金融是“剩者为王”的行业,稳健才是打造百年老店的不二法门,银行在实际经营中,很容易走向稳健的反面——激进,以过度承担风险为代价,去追求短期的利润。2015年德意志银行过度涉足高风险的大宗商品衍生交易,致使巨亏68亿欧元的事件,殷鉴不远。这样一家老牌的国际标杆银行,在外部竞争和股价压力之下,也陷入激进的“囚徒困境”。花旗前CEO普林斯说“只要音乐还在继续,你就不得不跳舞”,就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可见树立稳健经营信仰之难!而正因为其难,才弥足珍贵。(点评:什么叫稳健?稳健就是少搞创新,多干实事。)

第二,要矢志不移地加强战略管理。首先,要有保持战略定力的决心。保持定力是一种深刻的经营哲学。华为“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一个城墙口冲锋”,密集炮火、饱和攻击、持之以恒,就是保持定力的典范。但是,保持定力绝不像诗歌中说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那样浪漫,需要抵制各种诱惑、顶住业绩压力,甚至牺牲短期利益。而这需要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支撑,需要股东、董事会、管理层等深刻洞察银行的经营规律,不汲汲于短期的繁华,也不戚戚于暂时的困难,才能真正做到“面对风雨,不动如山”。其次,未来银行间的分野将不仅仅体现在战略的选择上,更主要的将体现在战略的执行上。银行要实现行稳致远,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既定战略的实施,形成“集中、连续、一致”的战略行动。让战略执行成为银行的行动自觉和行为习惯,不摇摆,不犹豫、不彷徨,在喧嚣混乱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走出差异化的发展道路。(点评:战略这个事可大可小,比较虚。其实关键就是做事要规范。)

第三,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当前资产质量在不同商业银行之间整体的差异性、同一商业银行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同一区域业务不同商业银行分行之间的差异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管理的差异性造成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及其金融增长模式已经终结,内涵式集约式的增长模式已经到来。因此,精细化管理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行动的指南。中国的银行业毫无疑问已经进入了管理制胜的时代,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寻求突围是必然选择。(点评:既然互金这个怪胎儿子已经生出来了,那么银行就要对未来负责,就要通过成本管理,控制好自己的企业支出,别先把自己腐败调就好。)

第四是要有创新的精神内核。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商业银行发现市场机会、服务实体经济并有效化解风险的重要抓手。但是,必须坚持有效创新。08年金融危机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眼花缭乱背离真实原则的衍生品创新。我认为“有效创新”要符合三个原则:顺应政策而非寻求套利;支持实体而非资金空转;控制风险而非推波助澜。(点评:不是所有的创新都不能要,诸如比较成熟的垃圾债还是可以搞一下。)

1947年,国民党占领了延安,毛主席题写“光明在前”,他高瞻远瞩地指出:眼前的撤退,不过是暂时的困难,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方。展望中国银行业的未来,我也坚信“光明在前”。只要我们痛定思痛,洞悉历史规律,接受历史教训,勇毅笃行,奋发有为,就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经过经济大周期的洗礼,中国必将诞生出一批基业长青的伟大银行!(点评:一批这词太过诗意了,中国从来只有一家银行,各个银行要么是它的子嗣,要么是在克隆它,从未改变过。事实上如果未来中国的银行可能出现兼并,那或许才是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中可喜可贺的事情)

谨以此与大家共勉!谢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