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中国经济的下一程

厉以宁:中国经济的下一程
2016年07月08日 14:18 财经新干线

Bob.Ning:

今天的高层观点来自厉以宁先生。他对于中国经济的看法不可不看。在他的文字中,笔者特别注意到,他提到了高就业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是笔者多年关注的问题。我认为:1.就业质量是中国经济质量的重要参考。2.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3.非农就业数据较之CPI和GDP,更能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与质量。更能体现政府对于宏观经济的控制力。4.高就业有助于提升消费水平,改善经济结构的质量,缓和经济下行的压力。

《厉以宁深度解析:中国经济的下一程

实现中高速增长的两个重要条件

关于中国经济的下一程,第一个问题要从“新常态”谈起。我们对新常态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新常态"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不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就违背了市场。比如前几年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持续的高速增长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不能够持久。正因如此,我们转入了中高速增长,这符合当前的中国实际情况。

高速增长带来五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资源过度消耗;二是生态恶化;三是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四是经济效益普遍低效;五是为了促进高速增长我们错过了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都是尽量地从技术创新找出未来经济发展的道路,而我们忙于高速增长,耽误了时间,所以这是我们要牢记的重要问题。

另外,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我们的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一般而言,7%甚至6%~7%是中高速增长,中高速增长同样是不容易的,而且并非转入中高速增长就真能够实现中高速增长,因为它需要重要的条件:一是结构调整;二是创新。没有创新,没有结构调整,中高速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经济下行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二个问题,是当前我们遇到了经济下行的压力。第一,要分析下行压力是如何形成的,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我们该怎么办?要先把问题弄清楚,然后再想办法找出对策。现在不是增长率本身的问题,而是增长速度放慢的问题。

另外,也应看到要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代价过大,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前几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大量的重复建设,包括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加上地方产能过剩等各种因素叠加所产生的后遗症。产能过剩的最大问题一个是造成消耗,另一个是浪费资源。前几年我们超高速增长实际上是浪费资源的增长,没效率的增长。

第二,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经济要稳步增长要看基数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今天我们的基数和10年前相比,是越来越大的,每增加1%,难度将更大,这样的状况不可持续,所以有一个递减的过程,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实际上也给我们今天的继续增长带来了困难。

第三,国际市场的不稳定给我们的出口、对外贸易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我们遇到了两个困难:日本在高科技产品方面是我们的对手;东南亚国家在低端产品方面是我们的对手,它们的劳动生产率虽然比我们低,但是它们的工资便宜。所以,我们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应该认识到今天的困难和国际经济形势是有关系的。

第四,要明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后,想要扭转局面为何困难重重?结构调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已经形成了这么多过度投资,现在要扭转过来,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进行结构调整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能不能忍受结构调整带来的损失,坚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坚持不下去就会前功尽弃,所以要认识到结构调整的艰巨性。

第五,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能性急,能真正占领市场的技术创新需要经过多年的积累。比如深圳的,华为也不是一下子就发展起来的,它现在是收成期了,但华为也意识到不能止步,还要继续创新。

当前有一个话题是“互联网+创新”。互联网意义重大,但是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在探索,谁都不知道互联网会把我们推到什么地方,这是经济学界也难以预料的问题。但这是一种趋势,互联网作用巨大,会呈现出很多新技术,让结构调整变得更为顺利,但是否能拉动经济的发展,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

正因如此,我们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时要坚持两点:一是结构调整,结构调整这一关非过不可;二是技术创新,要走群众创新、创业的道路。思路上要坚定,不要再幻想,也不要老调重谈,经济的大起大落对我们没有好处。所以,我们还得讲宏观调控,着重放在定向调控上,因为定向调控就是结构性的调控,重视微调和预调,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当前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

未来,高投资未必带来高就业

第三个问题是观念上的转变,高投资未必带来高就业,这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过去讲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经济增长率高,新创造的工作岗位就多。这个观念在过去是符合情况的,因为中国经济还在比较低的层次上运行,但是现在情况变了,因为中国要在产业升级中实现经济增长和高科技的发展,所以对当下来说,就业问题不是靠大量投资就可以解决的。

最近我在企业考察,这个企业未来的厂长在工地上向我介绍,他们进行了大量投资,我就问他,你增加了多少就业?他的回答很简单,一个都不增加,还得裁员。我问为什么呢?他说现在的投资和过去不一样了,技术创新的投资是完全现代化的。比如,用机器人代替劳动力,效率是提高的,但不增加就业,原来年纪大的工人被重新安排,有的就退休了,年纪轻一点的工人要再培训,进来以后首先得是一个技术工人,和以前就不一样了。

我再问其他的企业,当前的就业问题怎么解决,他们说不是靠高投资解决,而是把民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创业,创业就增加了就业。还有的把企业很多部门分散开来,一个部门就是一个创新单位,自己有一帮人在里面工作、发展、赚钱。现在很多人的观念都有所改变,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劳动力,也不主张出去打工了。

首先是学技术,之后就有更多的地方需要你,还可以创业,甚至回家去创业。所以,民间存在着极大的创业积极性,这就是中国未来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人预料,20年以后不需要写字楼,完全采取职员在家里办公,因此我们对就业的观念需要改变,这就意味着解决就业未必靠高投入。当然,尽管技术在改进,但适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加强人力培训还是需要的。

“钱荒”主要是贷款难造成的

第四个问题,高利率未必能够抑制通货膨胀,这是新观点。传统观念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投资太多、消费太旺等导致的需求过大造成的,这种形势下,能够用紧缩的办法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发生了滞胀,一方面是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是失业,就是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于是,当时主流派经济学家都感到不知所措,因为按照传统的理论,总需求扩大了就易引发通货膨胀,总需求小了就产生失业,所以通货膨胀和失业是不可能并存的。

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就找那些主流经济学家,让他们想办法研究为什么有滞胀,结论是当时出现了两种垄断力量:一种垄断力量是工会,工会认为它能控制工人的行动,它坚持一点就是工资必须刚性,就是只能升不能降,工资降了就罢工;还有一种垄断力量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认为价格是它控制的,所以它有价格的刚性,价格只能升不能降,哪怕将东西倒掉也不能下降。

这两种刚性的同时存在,就像小孩玩跷板游戏,经济学家主张去按住小孩,如果两只手把两个小孩全按住,工资和物价就跳不起来。其实,这完全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观点,但尼克松居然接受了,他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着名的工资冻结、物价管制措施,但是当后来搞不下去,尼克松的政策也就破产了。

到了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接受了供给学派的观点,由于问题出在供给上,所以通过创新产生更多新产品,集中创新成果就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于是美国从8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就摆脱了停滞状态,通货膨胀问题也解决了。

这个经验告诉我们,目光不能短视。今天的通货膨胀,就是之前投资过多,需求过大造成的,所以该投资的投资,银行该放低利率的放低利率,才能适应新经济增长。

"钱荒"怎么来的?我在浙江专门为这个问题走了好几个市考察,它不是货币供应不足,M1(狭义的贷币,即现金+活期存款)、M2(广义的货币,即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的供应都挺多的。"钱荒"主要是贷款难,银行感到民营企业靠不住,贷款收不回来问题就大了,所以就找信得过的国有大企业来贷款,可是这些国有企业并不需要这么多钱,贷款利率还低,那怎么办呢?把钱转放出去。

民营企业贷不到款,就找国有企业分借一部分钱。另外,很多人贷不到就求助于自己人,于是在浙江就流行一句话"现金为王",就是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把现金拿在手里,有了现金就有了一切,这样资金链不会断,产业链会顺畅,有投资机会就能下手。最终,家家企业都是超正常储备,结果现金储备量大了,以至于M1、M2没变,但还是紧张。

所以,中国以后如果发生通货膨胀,一定要多方面考虑。

市场是可以创造的

第五个问题,任何行业都应该懂得市场是可以创造的,这是一个新命题。我在河北沧州考察,沧州的肃宁县专做裘皮,有些人说现在生意不好做,以前裘皮主要卖给俄罗斯,但由于卢布没购买力了,所以肃宁裘皮即使比欧洲便宜得多,俄人也不买。

最后,我给他们几句忠告:一是"让产品更具有个性化"。因为当前的消费和几十年前是不一样的,20世纪90年代初甚至90年代末都属于排浪式消费,赶时髦的,但现在不是了,现在的消费是个性化的。二是"让服务更人性化"。你和顾客打交道,你板着脸,好像我是对你恩赐一样,那就错了。三是"把品牌打到国外"。

目前中国的品牌还没完全建立起来,而品牌是靠多年的产品和质量建立起来的。四是"把消费者留在国内"。如果国内能够买到质量好的马桶盖,人们怎么还会出国去买?把消费者留在国内,这都是可以解决的,我们现在的自贸区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经常给研究生讲一个案例,一个生产木头梳子的工厂,找了四个推销员各带一批样品到指定的和尚庙里推销。第一个推销员一把没卖掉,因为和尚说光头不需要梳子。第二个推销员销售了几十把,他跟和尚们说梳子除了梳头之外还有其他功能,如刮头皮止痒、美容等,所以在和尚庙卖了几十把。第三个推销员卖了几百把,他观察到庙里香客很多,香火很旺,但香客们磕完头后头发有点乱,香灰掉到头发上有点脏,于是他就去找方丈,说庙里香火旺,香客这么热情,庙里应该关心他们,在每个佛堂前面放几把梳子,让他们感觉庙里关心他们,他们来得会更勤快。于是他卖出了几百把。第四个推销员销售了几千把,他直接找方丈聊天,说庙里出去办事有人事关系要打通,木头梳子是最好的礼品,可以在木梳上刻上"佛在心中""积善为本",把它变成了庙里的名片,这样一来他卖出了几千把木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市场可以创造,市场创造以后产品功能发生了变化,用新功能代替旧功,就能创造市场。今天我们要走出去,一定要让产品增加新功能,让产品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这样我们才能打开、创造新的市场。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人视角

第六个问题,是经济人和社会人的问题。以前所有的经济学书本里谈到的都是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说人们是从最低成本、从最大收益考虑的,但今天的世界在发生变化,光讲经济人假设是不够的,社会人假设,就是人不完全从经济人角度考虑,也从社会人考虑。

比如说有A和B两个地方都可以进行投资,在A投资利润高,成本小,在B投资利润没A那么高,成本还比A大,所以从经济人角度出发,人都会在A投资,但偏偏有人从B考虑,愿意在B投资。为什么在B投资呢?有各种理由,第一个理由是B是我的故乡,我已经发展起来了,有钱了,可故乡还那么穷,我愿意在那里投资办厂,解决下岗问题,这是从故乡的角度出发。

还有一个人可能这么想:我从小在那里生活过,在那里上学、工作,人多瞧不起我,说我没出息,于是我离开那里创业了,现在有成绩了,我就回来给你们看看,我是不是你们眼里那样没出息,我回来办一个大企业,改变你们过去的成见。或者还有一个人过去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做过一些对不起人的事情,今天可能感到内疚、后悔了,而现在自己成功了,就在那里办一个厂,到当地赎罪。

人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今天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人的想法会逐步增加,所以单纯从经济人角度考虑是有限的。

重视"第三种调节"——道德的力量

第七个问题是,发现和利用好第三种调节。我们过去讲的第一种调节是市场调节,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用市场规律调节;后来是政府调节,用政府有形的手来调节,用法律法规、政策来调节。那么有没有第三种调节呢?

市场的出现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了,部落之间发生了商品交换,才产生了市场。政府调节更晚,有了国家和政府以后才会产生。但是人类在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出现前,生存和繁衍都是靠道德力量在调节。有了市场和政府调节后,道德调节也在发挥作用,常言道“小乱居城,大乱居乡”,发生小动乱,乡下人往城里跑,投亲靠友,认为城里比较安全,所以小乱居城;大乱居乡,发生大动乱城里人都往乡下跑,但是大乱的时候市场是失灵的,政府是瘫痪的,但人类还是存活下来了,社会还在继续发展。没有市场不要紧,没有政府也不要紧,因为还有道德力量调节存在。

我们要重视第三种调节,道德力量就是文化调节,文化调节就是每个人都自律,都遵守公共规则。社区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都促进了人类道德力量的自律,这对我们今后很有用处。

重视资源配置效应,让国有经济增值

第八个问题是,重视资源配置效应。多年以来,经济学中研究的生产效用就是投入产出之比,投入不变。产出增加生产效率就提高,假定产出不变,投入减少了,也是生产效率提高,所以生产效率是重要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了第二种效率,叫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是假定投入是既定的,把配置方式调解一下效果也有了,就是用A方式配置产生M效应,用B方式配制产生M+1效应。这个观念出来以后,产生了两种效率并存,生产效率着重在微观领域内的企业管理、生产部门管理;资源配置效率着重在宏观方面,宏观方面能够使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所以我们今后更要重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比如,国有资产外溢,效率有提高吗?能否把它配置得更好?换一个方式来配置,如果它的效率比现在提高的话,那会增加更多国有资产。

最后,关于经济的未来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它的变化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料;二是急剧变化而且可能是加速度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预料到30年,特别是50年以后的经济是什么样子。还有蓝领和白领的区别吗?货币的用处还有多大?企业的规模会不会变得很小?将来还有人会买汽车吗?很多问题都是我们今天想不到的。想不到的我们也要想,因为这种经济中的重大变化可能最早就是异想天开的,但异想天开的事或许最终会成为事实。

来源:《读懂新常态-大变局与新动力2》

笔者文章:

振兴东北 从诚信开抓!》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东北这些年不容易,经济增长一直不理想。

以2016年第一季度为例,吉林GDP增幅倒数全国第四,黑龙江倒数第三,而辽宁以-1.6%当仁不让的倒数第一。

经济不景气,下岗仍在增加,东北的问题恐怕会从经济问题传染到社会问题。

对此,李克强总理非常着急,去年他在东北调研时便表示,“我在东北工作过,算半个东北人!讲话不客气了,你们的各项数据的确让我感到揪心!”

总书记今年也到黑龙江调研,东北的状态同样得到了他的关注。

6月12 日—1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完成第九次访华行程。至此,她已经成为西方大国中出访中国次数最多的领导人。此访不同以往,是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首站,并第一次访问沈阳。

中德双方领导人均对东北抱有厚望。其中,振兴工业,恐怕是当仁不让的首要选题。

德国政府在2013年正式提出“工业4.0”的概念,默克尔在2013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说,未来智能工厂能够自行运转,零件与机器可以相互交流,这令跨行业合作成为必然。她指出,能否通过与时俱进的信息和交流技术,在传统的工业领域中继续保持领头人地位,这是德国工业能否拥有未来的关键。而在2015年,基于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中国也提出“中国制造2025”。很快在2015年10月底,默克尔第八次访华的时候,中德双方宣布“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对接,拓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合作。从双方对中德经贸关系的表述来看,提到的是全球化背景下已从原有的“互补型”逐渐转向“互融型”。

新闻报道,14日,默克尔首次造访沈阳,参观沈阳故宫和工业博物馆以及华晨宝马的工厂。沈阳是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而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模式面临重重转型压力。默克尔获悉中国正在推进结构性改革,评价道“这非常重要,也非常需要勇气”并表示中国的结构性改革可以借鉴同样是德国工业重地北威州转型的经验,德国愿意参与到中国的经济转型之中。实际上,中德在沈阳的合作已经开始了:中德装备园的德资企业已经达到144个,而华晨宝马已经生产了超过130万辆宝马车。而位于长春的一汽大众,更是为千家万户提供了高品质的大众汽车。

中德在沈阳的合作对于双方都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可以切实的落实“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对接,帮助诸如沈阳等东北老工业重镇的转型。另一方面,2015年3月,沈阳已经开通了经满洲里口岸到达俄罗斯和欧洲的新中欧专列,开辟了欧亚大陆强东北地区的货物运输新通道。同时沈阳也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国际机场以及唯一的直航欧洲的航线(法兰克福)。与西南的成都一样,沈阳也成为了中欧经贸联系在东北的高地。而连续布局欧亚大陆桥的端点城市(成都、沈阳),再一次显示了她发展陆权的决心,同样也表明了德国与中国的合作是长期的、是会不断深化的。

而笔者认为,除了经济项目上的合作,真正有效解决东北的经济问题,不应忽视全方位的发展。比如,社会科学和文化上的振兴,或许才是盘活东北一盘棋的关键。

这两年,笔者走遍了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深有感触。尤其感觉到当地并不缺少先进的企业,但是先进的企业并未能有效的发展出战斗力。其中,人才外流是个问题,其次,企业发展也缺乏规模效应。国营企业有国营企业的问题,民营经济有民营经济的难处。笔者最关注的是就业问题,就业不充分,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消费无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就会很差。那么一个良好的经济形态是怎样的呢?一定是充分的就业带动有效的消费,人民有钱赚才能购买自己生产的产品。此外,贸易的发达,也使得商品流通性得以提高。

激活上述问题的关键却在于软实力,第一,就是文化,文化这个东西在德国这样的欧洲发达国家可以理解为宗教情怀和信仰,当人民的道德水准全面提升,诚信才有可能提升,经济的效率才可能出现,随之福祉才有望落实,变换到实体经济去看,才有可能提升经济状况。因此,从文化工作上,全面提升东北人民的品位和幸福感,是减少痛苦,提升信念,最终实现环境改善的首要途径。

第二,是法治。法治本来是东北最为发达的学术,没有之一。吉林大学的法学在中国法学家非常有地位,这是传统优势。但是学术的优势并未转化为司法实践的高效率,恶劣的经济状况理论上有刺激了腐败的滋生,清廉的政治也不大可能实现,但是改善法治环境,是有效解决东北社会发展落后,人民信仰下降的一个关键。如果东北地区想要改变目前这种落后趋势,那么必须主动的改善司法系统的环境,使得犯罪得以遏止,公平和现代法治得以实现。

第三,是商业文明。回首历史,不论是北洋张作霖时代的东北,还是日本战略时代的东北,该地区的GDP一度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很多。其中,轻重工业的发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但是,那时的优势却不能简单的引申到现在,工业发展在产能过剩的宏观背景下,可能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从地缘政治考虑,东北也不大可能成为中国核心的工业带地区。这与国家安全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那么,发展商业是不是可以?而商业需要专业人才,偏偏在东北经济情况不好的形势下,东北优秀的人才有着外流的文化。比如以前的大连万达,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万达,东北地区不在是这样企业集团的基础根据地。怎么办?没有人才,成不了事。

非农就业数据 应为中国第一宏观数据指标!

笔者认为,当今中国最为重要的一项宏观经济指标,应该与美国同步,这就是非农就业指标。即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dex!

美国的非农就业指数反映出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其增长,数字减少便代表企业减低生产,经济步入萧条;在没有发生恶性通胀的情况下,如数字大幅增加,显示一个健康的经济状况,理论上对汇率应当有利,并可能预示着更将提高利率,加息则将对美元有利。非农就业指数若增加,反映出经济发展的上升,反之则下降。

笔者认为,用这一数据替代GDP数据的首要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注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福祉。在东北地区,首先以此数据作为考核官员执政成绩的重要指标,是挽救东北经济的关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