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徐忠:要打击披数字普惠金融外衣的非法金融活动

央行徐忠:要打击披数字普惠金融外衣的非法金融活动
2017年09月21日 20:56 财经新干线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近日强调,要坚决打击披着数字普惠金融外衣的非法金融活动。

“先进技术在促进普惠金融乃至整个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诈骗者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外衣,提供虚假收益的理财产品。”徐忠在9月21日举行的“中非数字普惠金融高峰论坛”上做主旨发言时表示。

他强调,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了多起跑路事件,相关监管部门要根据《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识别伪金融创新、区分创新与犯罪。“要规范数字普惠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宣传,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强调‘卖者有责’。”

对于上述报道,笔者认为,未来几年大面积违约、跑路和发生兑付等问题是高概率事件,不仅因为个贷业务本身就具有高违约高风险特点,而且很多包装成理财产品的所谓资产,根本无法确定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金融,这个行业具有一些基础特性,比如合法金融行为与金融诈骗之间的差异,可能需要刑法来确定。而监管只能对于法律所授予的权利予以协调监管,而不能成为非法行为合法化的途径,尤其是那些以打破刚性兑付为名的违约行为,许多本身就源于自融、资金池和期限错配,这些资产出现问题的概率非常之大。

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诸如数字普惠金融这样的业务,较之以往的普惠金融理念,只是凭空添加数字二字,就力图变为对于现金贷、高利贷变种的再包装,并且蒙混监管,这样的行为已经引起了监管者的注意,也值得消费者警惕。

到底理财产品底层资产是什么,一旦发生违约,将如何处置,这些才是投资者第一需要注意的,至于机构是哪家,又用什么样的话术描绘其兑现能力的承诺,反而只是其次的要求。

而对于机构而言,以科学、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概念为包装的手段,类似“卖淫嫖娼非法,但是我功夫出色,技术高超,我活儿好”,正所谓驴唇不对马嘴的错误逻辑,确实在过去数年之间为众多的非法集资、自融自保和其他创新互联网金融犯罪活动赢得了一部分赞许。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大上的包装并不能改变底层资产实为垃圾的事实。事实上,质量高的资产根本轮不到一般投资者染指。更多的情况还在于,很多理财产品根本就没有资产支撑,完全是虚假的纯粹骗局。

事实上,数字化与否根本就不重要,更类似移花接木的伪概念。难道线下诈骗搬家到手机移动端,就不是诈骗了吗?垃圾资产经过app售卖就能保障收益了吗?显然妓女功夫再好,卖淫也是违法犯罪,非法集资不论线下还是线上,同样仍是非法集资,功夫再好,也无助于风险的化解,而只有利诈骗面积的扩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