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公司扩张速度不宜太快

互联网金融公司扩张速度不宜太快
2016年05月27日 15:20 金融八卦姐

最近与一些业内人士交流的结论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此前扩张速度太快带来的副作用极为明显,泥沙俱下,招致了如今专项整治的结果。行业被整治上升到专项与否,可以看出行业在监管空白区域(这是很常见的情况)是如何缺乏自制,不顾科学道理,对于其他行业造成了伤害。可以依据惰性描述为道德问题,但所谓的道德问题背后更多的是互联网行业对于金融风险外部性的无视和不尊重。

所谓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具体到互联网金融,可以理解为互联网金融对于宏观经济和企业运行,对于公众经济利益的消极影响的负面外部性非常突出。这正是金融在国内国外都处于强监管状态的真正原因。

互联网金融既然负责解决的也是金融的核心“资金融通”的问题,现在整个社会的共识也是应该把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置于同等条件的监管环境下,以免有不必要的监管套利频繁发生。金融的监管主要解决的则是三个方面的根本问题,一是维护公平竞争,二是保护消费权益,三是防止金融犯罪。

而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在中国高速发展,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改变,监管的滞后性也显而易见。在脱离监管的灰色地带,互联网金融对于客观规律的不够尊重,导致负外部性不断增强,金融监管目的无法实现。监管的滞后性之外,还有行业数据和行业规律的滞后性。很多所谓的大数据和风控模型,仅仅只依靠过去一两年甚至过去半年的数据支撑,如果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够剧烈的环境下,本来还能支撑一段时间,但很不幸的是很多企业自身的发展速度就非常之高,扩张速度就非常之快,这种大量导流,高速展业的结果,是本公司的风控模型的原有基础完全被毁坏,导致本来应该标准化、数据化的业务流程反倒变成整个公司安全健康发展的最大隐患。这是互联网金融滞后性带来的一个典型问题。

另外就是信息不对称性。有没有做得比较好,资产质量比较优,公司治理比较规范,抗风险能力比较强的互联网公司,一定是有的。但这种企业往往和传统金融紧密结合,而传统金融和互联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止表现在对彼此业务逻辑的理解不够深入,更体现在彼此对于彼此业态的无法深入把握。这导致很多深谙互联网秘诀的人徘徊在传统金融门外不得其门而入。也因此,这些公司无法获得真正优良的资产,利率低廉的资金。资金成本比同业高出4%——5%之后,能做好业务的可能性也接近于零了。毕竟在促进资金融通的第一步资金获取上,这些公司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也因此,在我们看来,在最近的经济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公司扩张速度不宜太快,扩张太快造成的风险外溢远远超出了公司能够承担的风险,而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扎根行业,趁着经济收紧的趋势,与传统金融加强互动和资金互通,才是通向下一个经济周期的最佳选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