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1.1亿人,如何用“120万”圆海岛别墅梦

京津冀1.1亿人,如何用“120万”圆海岛别墅梦
2017年11月24日 16:53 地产评论人

1.1亿人缺少一个世外桃源!

在京津冀的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进入建设黄金期。

“轨道上的京津冀”正逐步浮出水面,“同城”效应愈加显现——以北京为中心,50到7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1小时交通圈将在4年内建成;7条国家高速放射线同时在建,未来4年内每年都有新路开通。到2020年,京津冀1亿多人口将逐步迈进1小时交通圈。

经济在同城发展的道路上飞速发展,但环境呢?

大城市的人们喝着最好的酒,却也同时咽着世界上最苦的水,在享受最高品质的物质服务的同时,也在被世界上最差的生活环境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健康和寿命。生活不应该如此。

仅仅以空气为例:2014年74个城市中达到国家标准的只有8个城市,京津冀仍然是污染最重的区域之一。2016年北京全年有198天空气质量达标,比2015年多了12天;但发生重污染39天,其中臭氧重污染1天,其余38个重污染天全部为PM2.5重污染。除此之外拥挤的交通、添加剂的食物、超标的水都给都市人的健康带来伤害!

对大北京的11000万人而言,生活在一个畸形的生活中:

其一,全国城市少有的高收入,当然也伴随的高压力、快节奏和疲惫的身心;

其二,北京的交通,耗费了所有生活的激情。

其三,北京不仅空气干燥,更可怕的是空气、雾霾对身心持久的摧残。

京津冀同城化下,1.1.亿的居民有非常迫切的寻找世外桃源的需求!

需求爆发,中国进入旅游爆发周期!

根据世界旅游和贸易委员会的数据,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目前占中国旅游消费的绝大部分,预计年增长速度为16%,到2020年将达到6290亿美元的消费额度

国际商务旅游协会(GBTA),到2017年,中国在商务旅游上的消费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2017年国庆中秋假日旅游市场供给充足、需求旺盛、运行平稳、安全有序,全国未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无重大旅游投诉,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元。

按可比口径前7天与2016年同比计算,分别增长11.9%和13.9%。

过去的景点游,走马观花,越来越多的升级到了家庭游、乡村游、深度游!

平日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一到周末、节假日,全家来到海边的“度假房”里小住几日,这种回家即度假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了中产阶级的新追求,特别是京津冀的市民们对大海的渴望更是难以阻挡!

京津冀1.1亿人如何理性寻找旅游地产?!

从以上所有的市场数据上都可以看到,适宜全家庭的旅游产业将成为未来的风口,很多也的确看到了旅游地产的蓬勃发展与火爆!但旅游+地产依然即是台风口,又是痛风口:

1:旅游地产其实“既缺乏,又过剩”!

中国旅游现状是“既缺乏,又过剩”,说缺乏在于全国“伪旅游地产”太多,大多是打着旅游的幌子去做地产的买卖,都是用住宅的思维在玩旅游地产,这是思维问题;

而过剩则是在行业继住宅、商业过剩之后,部分同质化的旅游地产过剩。 

从世界经验来看,当人均GDP超过2500到3000美元时,旅游产业将迎来飞速发展,而中国现在人均GDP已经是6000多美元,北京等一线城市GDP人均已经万元美金。显然旅游地产处在台风口。

2痛风口:呼唤旅游地产“重生”!

虽是台风口,但也是“痛风口”,当前旅游地产“痛点”不少,早非个案。

整个旅游产业成熟度低,很多开发主体心态浮躁,投机心态较重,往往借着旅游地产的噱头先圈地,坐等土地升值,进行土地买卖的投机炒作;

不愿真正耗费心力关注产品和市场,利用相关的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开发,最终破坏自然与人文生态。不论是旅游者还是投资者,对这种旅游地产都失去了收益。

从山海到城市,再从城市回归山海,是一种趋势,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

对于北京自身来说,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了5万+10万时代,郊区5万,核心区10万。

北京到那里可以寻找一个5+2的优质生活?

5+2的生活方式,不是追求房子面积更大,绿化率更高,而是干脆在第一居所之外,拥有远离都市、远离喧嚣的郊区第二居所。

对于改善客户来说,能不能在城区有一套住宅后,再有一套真正能够享受生活的别墅?

要符合这个肯定需要3点:规划要好+距离要近+配套完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