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金融 | 并购万通 马云这次会再忽悠香港人?

云峰金融 | 并购万通 马云这次会再忽悠香港人?
2017年08月20日 21:40 王雅媛港股圈

有广度 有深度 有高度 有温度

就等你来关注

 文 | 毕老叔

对中国企业扬帆出海的现象,大家早已司空见惯。对大部分并购事件而言,待成交“落槌”,已是故事剧终。

阿里巴巴(BABA.US)鲜有境外大买卖,但每逢出招均给资本市场极大想象空间。刚刚,绝迹港股近两年的马云终于按捺不住了,宣布正式杀入香港保险。

它的交易对手更是国际知名的美国万通金融集团(VNTI.US)。这次强强连手,对双方来说意义非凡。

一、云峰收购万通(亚洲)

云峰金融(376.HK)在上周四晚公布,与其他投资者向美国万通金融集团(MassMutual Financial Group)分别收购万通保险亚洲60%及40%股权,作价131亿港元。

云峰需支付78.6亿元,其中52亿元将透过发行8亿新股支付,发行价6.5元,剩余26.6亿元,则通过发行零息票据支付。

交易完成后:

MassMutua将成云峰的第二大股东,持股24.82%,并可提名2人进入云峰金融的董事会担任非执行董事。

原来的最大股东Jade Passion,持股比例将由55.42%,降至41.66%,仍是最大单一股东。

现时的股权架构

交易完成后的股权架构

其他投资者及其认识股权比例

据通告的解释,是次收购的目标公司:美国万通保险亚洲(万通亚洲)。

其主要在香港从事人寿及年金、投资相连长期、永久健康及退休计划管理的长期保险业务。同时,万通保险亚洲已获得许可在澳门销售人寿保险产品。

截至2016年底,万通亚洲的保费收入约68.75亿港元,总资产约444.6亿港元,而权益总额约67.83亿港元。

131亿港元的作价等同1.93倍市帐率,略低于国际保险公司平均的2.4倍,但略高于国内保险公司平均的1.7倍。

香港业务比重高的国际保险公司估值(数据来源:彭博)

国内保险公司估值(数据来源:彭博)

若涉及控股权的转移,估值一般存在溢价。

2016年中,大新金融(440.HK)便以超过2倍的市帐率,出售旗下大新保险业务,与当时友邦保险的2.3倍市帐率估值相当接近。

2013年10月,越秀集团收购创兴银行(1111.HK),作价相等于2.35倍市帐率。当时的汇丰控股(0005.HK)和恒生银行(0011.HK)的市帐率分别只有2.2倍和2倍。

另外,收购万通亚洲的131亿作价中只有79亿是现金,余下的52亿是云峰金融所新增的股权。

至于对云峰金融而言,其出资的78.6亿元中的52亿,是透过发行8亿股新股支付,发行价6.5元,等于其3.5倍的市帐率。

剩余26.6亿,则通过发行零息票据支付,还款期为3年后的2020年。而且是零息!零息!!零息!!!

等同于云峰金融暂时不用给一分钱现金,即可获得万通亚洲的控制权,可以说是便宜占尽。

据云峰金融在7月中所刊登的盈利预警提及:公司的现金及银行存款超过35亿港元,而且没有任何外部借款。

实时支付这26.6亿的收购现金也绝对宽裕,美国万通容许其多留现金于帐上,想必另有布局。

二、收购后的战略合作

万通亚洲的原母公司美国万通,是全球最具规模的金融服务机构之一。成立于1851年,至今超过160年历史。

被国际知名财经杂志《FORTUNE 》评为「全美5大寿险公司」 及「全球最受欣羡的公司」 之一 。管理资产达6,750 亿美元,客户人数达13,000,000。国际享誉盛名的「霸菱」及「凯万资产管理」均是其集团成员。

根据云峰金融与美国万通的协议,交易完成后万通亚洲和美国万通的业务来往仍会继续,战略合作更进一步伸延至云峰金融。

云峰金融将来可提供金融服务平台和渠道,经销美国万通所开发的资产管理产品和服务,然后是blablabla的一大堆。

若单看公告所描述的后续合作其实没多大看头,顶多是说云峰金融低价买下一家保险公司后,为连年亏损的业务提供一个扭亏的机会而已。但详看交易后的股权结构,想象空间就豁然开朗。

云峰金融的大股东为马云和虞锋,是次并购万通亚洲的其他投资者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蚂蚁金服、新浪(SINA.US)、健康元药业(600380.SH)和丽珠集团(000513.SZ)董事长朱保国、中国动向(3818.HK)的主席陈义红以及巨人投资。

虞锋及马云同为云锋基金的股东,而GIC、朱保国、新浪、陈义红及史玉柱(巨人网络控股股东)同时投资云锋基金,至于蚂蚁金服的多数投票权更由马云间接持有。

上述错综复杂的持股结构把所有人的利益捆绑,而背后最大的主体便是马云所控制的金融巨无霸蚂蚁金服。

美国万通透过这次交易成为云峰金融的第二大股东,等同与蚂蚁金服正常接上头,而云峰金融这家上市公司成为双方共同利益所在。

蚂蚁金服的最大优势是有钱。旗下余额宝于2017年6月底,规模达到了1.43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了招商银行(3968.HK)去年底的个人活期和定期存款总额1.3亿元,直击中国银行(3988 .HK)去年个人活期存款余额1.63万亿元。

然而,蚂蚁金服最大的烦恼也在于太有钱,相信马云每天都要为余额宝所承诺的年化收益约4%回报而头痛。

我们要明白资金规模越大,可控性越难,风险压力不断聚增,挤兑风险也持续提高。在今年5月,余额宝便曾下调过一次存款限额,从100万降至25万,以图遏制规模增长。但我认为,长远之计还是为投资回报找出路,才是正确的经营之道。

美国万通旗下所管理资产达6,750 亿美元(约4万亿人民币),2016年销售的金融产品440亿美元(约2600亿人民币),正好能满足蚂蚁金服在海外投资的需求。

美元资产对中国资金的吸引力不言而喻,问题在于国家严打资金外流的情况下,如何突破缺口。

另外,中国企业长期在海外并购大洒金钱,但对海外市场认知有限,往往换来嘲讽和耻笑。因此,如何更精明运用资金对中国企业也是一大挑战,其中一种方法就是能找到能信任,又对当地市场熟悉的合作伙伴。

美国万通,无疑是个上佳选择。

三、收购的真实动机

近年来,要物色到一只可与腾讯媲美的蓝筹股,绞尽脑汁就只想到友邦保险(1299.HK)(以下简称“AIA”)。AIA的业绩增长迅速,很大原因是:

自从人民币贬值后,国内资金急于“寻渠出海”,而所谓最快捷的,又能侥幸躲开资本管制的“密道”,就是来香港购买大额的保险。

虽然中央近两年,大力打压资金流出,但趋势明显是越打压,未来反弹的力度就越大。对于万通保险(亚洲)来说,明显还有多年能够躺着赚钱的势头。

为什么现在要急于低价出售,还要是以部份收股票的方式去卖盘呢?那么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市场。

美国万通业务遍布全球,但在中国却发展缓慢。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相似,外资进入中国也要寻求伙伴(无论是出于法规,还是实际运营所需)。

美国万通于2009年受国家电网邀请,合资成立英大泰和人寿,但至2017年3月底的资产规模只有屈指可数的205亿人民币,连一些小规模的地方保险公司都不如。

可见,对于国企的发展效率不能寄过高的期望,否则失望更大。但蚂蚁金服却扭转态势,余额宝从2013年成立,到现在只有短饾的4年,规模已直迫四大行。

中国,全国的保险收入在2016年突破3万亿,同比增长逾20%。规模超越日本,仅次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香港上市的AIA在内地销售收入(不包括内地人来港购买保险的收入)在2016年和2017上半年分别为5.4亿和4.3亿美金,同比增长达54%和65%。面对如此有潜力的市场,任何外资都会垂涎三尺。

本次美国万通出售的万通(亚洲),不但包括其香港与澳门的保险业务,更把「万通」商标在中国、香港和澳门的使用权转移至云峰金融。

虽然,万通亚洲还未开展中国的业务,但其中国在内的商标使用权一并转移,意味美国万通将来可借着云峰金融再次进军国内金融市场,而这次的队友换成了马云。

两大主角的背景和意图已经很明显了。蚂蚁金服在国内有钱、有产品、想出去,美国万通在国外有钱、有产品、想进来,双方就。

互相认购对方的产品,大可透过信用调期等衍生工具来解决资金进出的难题,云峰金融这家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正好能够提供所需的平台。

最后,投资者可能对马云等人入股后,云峰金融的股价和业绩表现失望之极,老叔也感同身受。连续两年收入减少,亏损增加,而且在今年上半年的牛市中,竟然还能出现投资亏损。

(数据源:云峰金融2016年年报)

(数据源:云峰金融2016年7月刊发的盈利预警)

四、结语

老实说,参考了阿里系于香港收购的几只壳股表现,阿里健康(241.HK)、阿里影业(1060.HK),虽然曾被爆炒一轮,但最后留给市场的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预期落差。

而几年过去,这几个平台业务都毫无起色。暂时来看,老叔对云峰金融现有管理层并不寄予太大厚望,但这局成败牵涉到蚂蚁金服和美国万通未来发展。

加上两者在云峰金融有共同利益,双方必然派出更顶尖的人物“操盘”整个合作。看来未来云峰金融的工作就是乖乖躺着收钱,然后好好回报这些年不离不弃的股民了。

转载请申请授权,否则一律举报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