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中国债市十年漫谈(下)

石磊:中国债市十年漫谈(下)
2017年09月22日 09:32 领金智库

*本文节选自The Attractor Advises 创始人石磊于2017年8月在领金智库《债券交易培训》中发表的精彩观点。

本次分享主要通过从市场、投资和研究三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债市近些年来的变化,并以此对中国债市的未来进行展望。

演讲嘉宾

石磊

The Attractor Advises 创始人

曾任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金融40人论坛青年论坛成员,广东省财政厅债务融资顾问。曾获2009、2010年远见杯中国宏观预测第一名。为领金智库专家委员。

一、中国债市的变化

1.市场角度

以往:中国的债券市场只有利率债,且利率债的最大决定因素是央行。回购养券使得中国的信用债定价中,信用利差不是一个真正的信用风险利差,而是一个流动性利差。

同时,过去两年,债券的“牛市”使得资金盲目进场。

到2016年底:市场资金紧缩,便出现爆仓。

2.投资角度

十年前:债市的投资机构中,商业银行占绝对主体,其他投资机构需要揣摩商业银行的思维。

央行调控,主要控制信贷额度,在此调控下,商业银行余钱但无法放贷,于是购入债券,造成债市买家增多,买方力量增强,利率下行,形成债券 “牛市”。

如今:央行不再使用纯量化的形式去调控,而更多地是量价结合来调控;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不再主要局限于信贷额度的调整,有更多表内表外的工具,也有分析投资逻辑;

特别在2013年后,券商委外的出现、基金的变强大,以及私募的加入,使得市场上投资方的多元化,也使得其中的逻辑和信息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衍生品“以小博大”的交易特性,使得一些小的交易主体能够引导市场的价格;另外,衍生品交易工具更多的加入,也整个衍生品的定价比原传统现券的定价要更加准确和领先。

再者,债券和商品这两个市场联动得越来越紧密,投资者从纯债的投资视角转变为一个更加宏观的、更加强调自然组合的视角。

3.研究角度

十年前:商业银行作为参与主体,将闲置资金投于债市,利率低,且主动性的交易机会少。

如今:红利消失,平稳发展期;

模式成熟,债市成为资产配置工具;

把握主动性:主动管理负债,主动管理敞口方向;

同时,人才更富有竞争性。

二、对中国债市的展望

(1)增加股债结合:

债市品种中,纯债品种相对成熟,不仅有国外原有的纯债品种,而且国内可能发散得更多,因此国内的纯债品种发展相对成熟,但是股债结合,甚至股票和商品、债券三者结合的品种较少。同时,市场存在 “营养不良”的现象,政策方向上要“去杠杆”,即控制债务。

因此,多推股债结合。

(2)要增加股本,股权类的债券:

与上述提到的股债结合,该类型产品的波动性、交易性很强。

那么,除了股债结合,还有很多商品和债券结合的功能,特别是在商品周期和债券周期交错的环境下,有大量的民营企业或者大量的实业需要用这些工具来去管理风险,股本,股权类的债券会应运而生。

(3)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投资交易角度的多元化,分析和投资工具的多元化,窗口数量的增加,中国债券市场波动可能会加大,这就要求市场上更多地培养能应对更复杂情形的人才。

(4)信用债发生变化:

信用债未来会越来越像股票,会越来越像权益的敞口,尤其是中低等级的信用债,与目前的资金利率类似,会越来越低;

信用的定价和流动性的定价会越来越分离;

信用风险越来越大,风险定价越来越多地参照权益类的风险定价,而不再是流动性的风险。

(5)市场间关联加大:

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且开放速度比预期要快,加快了信息和资金的交换,债券市场的博弈性也会越来越强;

整个内外部的外汇市场和利率市场的联系会迅速加强;

虚假信息不会再有;

国内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联系也会日趋密切。

(6)业务的变化和转型:

整个市场的波动性和信用风险急剧地上升,使得实质性的套息空间被压缩,因此纯套利性的业务会慢慢萎缩;

随着“去杠杆”影响下金融资产的增速下降,交易性投行要远远胜过产品性投行;

与固定收益相关的投行业务也会发生很大的转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