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副部长:高度警惕PPP实践中的隐性风险

财政部副部长:高度警惕PPP实践中的隐性风险
2017年11月03日 08:20 宋鸿兵

财政部副部长:高度警惕PPP实践中的隐性风险

■ 来源 | 财新网

防止将商业项目和纯工程项目包装成PPP项目融资,严守财政支出10%的红线,控制实体企业融资杠杆倍数,严防表外业务的风险。

2014年以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快速发展,在促进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隐性风险。

财政部副部长、PPP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耀斌11月1日在第三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上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PPP市场,但在PPP改革实践中,一些地方对新发展理念贯彻还不到位,特别是把PPP模式简单化作为政府的一种投融资手段,产生了风险分配不合理、明股实债、政府变相兜底,重建设轻运营、绩效考核不完善,社会资本融资杠杆倍数过高等泛化异化问题,积累了一些隐性的风险,应高度警惕并要切实加以解决。

史耀斌称,PPP改革是一项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社会化综合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经过四年多的努力,PPP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建立了“五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业态的创新,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统筹政府和市场两个资源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的探索。

为保证PPP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下一步财政部将强化管理,严控风险。史耀斌表示,首先要严守底线,狠抓规范管理,严把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和边界,防止将商业项目和纯工程项目包装成PPP项目融资,坚决剔除不规范的项目,来规范项目开发不碰底线、不碰红线,做真正的PPP项目,创新管理方式,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

其次,细化措施,严格风险控制,完善风险分担机制,防止风险不合理转移,加强财政支出的责任监测,严守财政支出10%的红线,控制实体企业融资杠杆倍数,严防表外业务的风险,要加强部门监管协同联控,预防金融财政风险。

同时要科学制定项目的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市场创新,把好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关,抓好公开、公平采购,防止歧视和垄断,严格合同管理,规范绩效付费,鼓励融资创新,提高项目的可融性,降低融资成本。

此外,财政部将细化绩效考核标准,完善按效付费的机制,优化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对无运营内容无绩效考核机制社会资本不实际承担建设运营风险的项目,不得安排财政资金。

在制度建设方面,史耀斌称,将完善法规政策体系,配合做好PPP条例等制定工作,统一顶层设计。出台PPP税收政策,制定金融支持政策,完善要素市场化定价机制。加强市场自律建设,规范第三方专业服务市场。此外,还要创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提高民营企业参与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保证企业合理投资收益,政府要带头遵法履约。通过细化财政、金融、价格等支持措施,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

据财政部PPP中心统计,截至2017年9月底,中国已进入开发阶段的PPP项目达6778个,总投资约10.1万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2388个,投资额约4.1万亿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