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融资近3亿,我就等着看共享充电宝什么时候倒闭

10天融资近3亿,我就等着看共享充电宝什么时候倒闭
2017年04月15日 11:00 新浪财经

关注新浪财经微信号,把套牢你的股票代码回复给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哦!

来源:PingWest品玩(ID:wepingwest)转载经授权

作者:评论尸

事情是这样的,共享单车之后又一个谜の共享经济火了——共享充电宝。

还是《金融界》的报道标题总结得好:《10天融资近3亿,IDG、腾讯、朱啸虎、王刚等20家机构入局,共享充电宝火了》,到底火不火我说了不算,具体看VC-SAAS这张表吧:

你一定有很多疑问,充电宝怎么共享?这东西怎么挣钱?资本为什么会投这个?

没关系,尽管之前做过融资中介,手头看过的项目不下500个,我依然和你一样对这波节奏难以理解。

腾讯投资共享充电宝还可以理解,毕竟今年1月后,腾讯已经不是第一次以投资的方式拉线下企业进小程序生态了。但其它投资机构跟着一起吹泡泡,就不那么说的通了,因为……

共享充电宝是个已经被验证过的“污点模式”

什么是共享充电宝?

以这两天在朋友圈疯狂刷屏的共享充电宝“小电”为例,其所谓的共享充电宝,就是一个设在商户里、用户不可借走的充电站。

这种手机充电站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2013年,北京各大商场的出入口就已经存在投币的公共手机充电站。在之后的一年里,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升级,这些充电站迅速从收费转向免费,并将盈利模式从向用户收费改为充电时往用户手机里安装流氓软件。

甚至连曝光免费充电站的这种流氓行为都已经不新鲜了,2015年开始各都市报和自媒体陆续对手机免费充电站强制索要手机权限和安装软件提出质疑。这种质疑在今年到达了顶峰——一家免费手机充电站企业,因在充电时强装软件、盗取用户信息而被2017年的315晚会曝光示众。

虽然央视用了一贯的“骇人听闻”的夸张手段,但这种充电站确实不安全

为什么即便是被媒体多次曝光,手机充电站还是要义无反顾的走免费的道路?因为向用户收费不赚钱啊……

付费的手机充电站1元/小时已经非常不得了,现实情况中充满一个手机确实要一个小时以上。但没有人会真的在手机充电站把电充满,也没有人会为了几十分钟的应急而付出更多的钱。

手机充电站在付费方式上也存在问题,前些年投币式的付费率低,因为本来大家出门在外手机没电就是个低频事件,而在手机没电后又必须充电且身上还恰巧有硬币就是个低频中的低频。有了支付宝和微信扫码之后,付费率高了一些,但不少用户会面对“我手机都没电了,怎么用手机支付”的尴尬。

而免费给用户充电,强制要求安装App则赚得更多——现在App推广成本高,随便一个App获客成本都在30元以上。先给用户5分钟免费充电开机,然后要求必须安装3个App才能继续充电,相当于把客单价提升到了90元以上。

从历史发展路径来看,这是个低频高单价的污点生意,绝非这一轮共享充电宝企业在融资宣传时所说的“大众没看到的流量”。

产品体验注定了只能做“打劫式”生意

这一轮的共享充电宝与手机充电站并不是没有区别,几年过去了他们朝着两种方向去进化:

一种以小电为代表——依然是不可移动的充电站,但比机柜式更小,与本地商户结合,满足客人需求。

另一种以来电、街电为代表——像自动售货机一样吐出一个真的充电宝,让用户可以随意带走。

然而,这两种场景都经不起推敲:

小电的问题是——我为了充电坐进了一家咖啡厅,然后咖啡厅服务员告诉我除了坐在这里要点餐之外,充电还要另付费下单,恐怕我扭头就得走。而且就算真的有紧急情况需要充电,我也不想因为手机充电而被一直束缚在一个商家里,这失去了充电宝移动充电的灵活性。

而且,考虑到装修风格桌面式的充电设备并不适合所有娱乐场所。而且餐厅水吧的翻台率和充电设备的使用概率互斥——如果我只在肯德基吃个10分钟的便餐绝对不会花1元钱来充电。这与小电对外宣传的想做线下流量生意刚好背道而驰。

来电、街电的问题更直接一些——共享单车都丢成这样了,充电宝这么小巧的东西怕是一星期丢一机柜吧。

所以其实前些年那些免费的手机充电站其实是一种“正确”的进化思路,它正像是那些在雨天的地铁门口买伞的商户一样。你明知道他手里的伞质量次,价格高,紧急的时候该买还得买。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被媒体轰炸了那么多轮,传统的免费手机充电站依然我行我素地往用户手机里强装App,而用户也像是不在意一样的继续使用它们。但这种商业模式是违法且伤害用户的,很难说哪一天就有那个部门跳出来严管一下。

这一点,来电和街电比小电想的更明白一些,与小电不同,来电和街电的母公司都是充电宝生产厂。它们租借充电宝的前提都是你交了押金或用信用分抵押——你不还没有关系,就当卖你了。

在每个家庭都闲置2-3个充电宝的情况下,来电和街电其实为自己生产的充电宝找了个新的销售模式——违约得越多,赚得越多。

安全感产品做不了流量生意

什么是流量生意?广泛、高频、刚需。

因为我们都遇到过出门在外忘记带充电宝手机没电的窘境,所以本能的会认为充电宝是个流量生意。

但其实你再仔细回想一下,这样的情景一年会发生几次?能和你出门想骑车的此处比吗?再想想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你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麻烦吗?

恐怕大多数人只要出门有一次遇到手机没电就会想着在包里常备一块充电宝了。充电宝也用尽了怎么办?一块解决不了,下次就带两块。

上文已经讲过了在使用体验上,自己带一块充电宝绝对比你电量红血的时候还要开着定位满街找共享充电宝要好得多。而且与共享单车不同的是,用户不可能随身携带一辆自行车,但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只需要包包重上几百克。

更重要的是,用户购买、拥有、携带充电宝,绝不止是为了充电,而更多的是为了安全感。

如果你曾在日本居住或在日本旅游就会发现,日本时至今日大多数人还在使用直伞。而且一到下雨天,街上最多的是一种廉价的透明塑料直伞。

这与日本人使用雨伞的习惯有很大关系,由于商场和高层建筑物为了清洁都禁止雨伞进入,所以大多数日本人会把雨伞放在建筑物入口的伞架里。大多伞架是没有锁的,所以难免会拿错或被别人拿走。所以索性大家都撑同样的伞,也就不分彼此了。

这种伞价格不贵,质量还不错,雨停了不方便拿在手里索性就随手仍在路边一个散架里,不往家带

从这点上说,日本的雨伞拿到国内来也算是共享雨伞了。

但有了这种共享雨伞,并不意味着在日本你可以出门不带伞,因为真正在下雨的时候,走出建筑物你往往遇到的是无伞可用的状况。

从本质上说,充电宝和伞一样是一种满足人们安全需求的产品,一块满电的充电宝放在包里可能一两个月都用不到。但用到的那一天,就是它一直存在的原因。公共场所提供的充电服务,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都更像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应急措施,而并不能满足这种安全感需求。

“我把机器铺的足够多,每个商场都有我们的充电宝,能不能让用户放心的从包里拿掉那几百克?”

答案是:不能。

不带充电宝就像是一种赌博,而且赔率很低。赌赢了——用户只是包里轻了几百克,赌输了用户可能错过一个重要的微信或电话。而且赌能不能找到共享充电宝和赌能不能找到一家可充电的咖啡厅,至少在现阶段胜率应该差不多。

赌输一次,就足以让人把私有的充电宝装回包里,而更多的人可能是压根就不想冒这个平白无故的风险。

而且,私有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并不止局限于繁华商业区。出门旅游、出差等不确定情境下,携带充电宝的必要性显著提升,这些区域共享充电宝更难以覆盖。而共享充电宝覆盖较好的商业区范围内,用户离开电源线的时间大多不超过8小时。

这个续航水平,智能手机厂商努一努还是能做到的,怎么都不会沦落到需要“每星期都去借充电宝”的地步。

不管怎么看,共享充电宝都不会是下一个风口。共享充电宝的这一轮融资甚至已经不能用跟风来理解,简直是被资本平地起风吹起来的。

共享专车是个好生意,被资本吹的太大了,回落一点总归是不错的。共享单车是个好主意,但不是个好生意,可能永远都找不到好的盈利模式。共享充电宝连个好主意都算不上,甚至让人怀疑,投这些企业的投资人们……到底用不用充电宝?

好像冠上“共享”两个字,一切解释不通的商业逻辑,就瞬间化为神奇风口了。

共享经济就是这么被玩得一届不如一届的。

延伸阅读

10天融资近3亿,IDG、腾讯、朱啸虎、王刚等20家机构入局,共享充电宝火了 来源:投资界

作者 :王珑娟

关于共享充电宝是不是下一个风口的议论甚嚣尘上,但对于闻风创业的新玩家来说,这场战争似乎尚未全面开打,就对后入局者“关上了大门”,事实是否如此?朱啸虎说,关键看融资能力,如果你能够拿到足够多的融资,可能还有机会。

相隔10天,智能充电宝“小电”再获pre-A轮融资,除了金沙江创投、王刚、德同资本等原有的投资方外,鼎晖、腾讯等巨头也入局。

投资界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共享充电宝获得融资的还有:Hi电、来电科技、街电等。短短10天,融资金额近3亿元,超20家机构入局。

从基本面来看,充电的高频刚需属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在线上流量红利逐步消失之际,更突出线下场景化高频应用的商业价值。而腾讯等巨头的参与,也充分反映互联网业对于线下商业价值关注。

充电“小生意”

先有滴滴、后有共享单车,如今资本盯上了共享充电宝。

2016年中时开始,一些大型商场、餐厅门口都能看到类似自动售卖机的租借充电宝机器。一般情况下流程:扫码——注册——交押金——使用充电宝。目前来说共享充电宝产品主要分为机柜式租赁机器和实体充电宝。租赁机方面,有来电、街电为代表的机柜充电宝。租赁机固定,可带走实体充电宝;还有以小电为代表的桌面固定充电宝,机端连线充电,无法带走。

对比来看,机柜式用户使用更自由,扫码支付人工干预较少;桌面固定式相对使用场景受限较多,但无需押金,成本低铺设速度快。但服务人数有限,受商家影响大。此外共享充电宝也存在很多问题,本身就属于易燃易爆物品,若充电宝质量不过关,再加上频繁被使用,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还有数据读取安全等。

充电无疑是一个日频需求。相关数据统计,国内目前的电量需求与电池性能存在巨大缺口,全球充电宝达到千亿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平均25.9%。共享充电宝的门槛并不高,在线上流量枯竭的生态下,可以被看作线下工具类入口,可用于高效流量聚拢。

不同于汽车、单车等高额大件物品,充电宝百元内就可买到,基本人手一个。但由于携带不便、电量不足等原因,很多时候充电宝无法随时随地使用,但人们对电的需求是随时随地。当遍地都是充电宝时,人们可能就不会再携带,消费习惯就发生了改变。

小电创始人唐永波表示,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叠加,耗电速度愈来愈快,随时随地充电成为了刚性需求,而同时,共享的理念已经拥有了广泛的用户基础。手机共享充电的小电是在这两个核心条件成熟后应运而生的。本轮融资完成后,小电将正式开展城市扩张计划。

另外,由于用户基数的原因,在推广共享充电宝时显然获客成本相对较低。目前市场上有超过8亿的智能用户,用户在家以外的地点给手机充电的次数多达1亿多次。Hi电创始人刘文源解释道:“相比共享单车,使用充电宝的用户基数更大。且充电宝也已成为强刚需,容易快速规模化复制。”

据来电科技后台数据显示,目前杭州区域充电宝一个月租借次数为2.5万次,且租量正以每月30%的速度提升。按 2000台的数量计算,每台每天被借的频率达25次。资本注入后,网点在增加,所有数字都在快递提升。

当租赁机器占据了可观的流量入口、同时拥有足够强的网络,餐厅、商场、机场、车站等人口密集的场景。按照每个城市100万台充电宝的需求,全国主要城市至少需要2000万台。如果按充一次或者充一小时1元来计算,百亿级的市场不在话下。

“百电大战”高墙已筑?

“快速融资也是为了筑起资本壁垒。”朱啸虎向投资界如此解释小电10天内两轮融资。在他看来,今天移动互联网创业窗口非常短,快是核心,超过3个月就基本上没戏了。去年投资ofo时,也表示几个月内结束战斗,但是事实上现在依然有机会。小电飞速融资也是因ofo积累了经验。战略投资方腾讯由朱啸虎介绍迅速入局,加上鼎晖等投资机构投资,小电率先筑起资本壁垒。

龚虹嘉曾评价朱啸虎的投资模式:典型的小生意,猛虎下山砸大钱的方法变成巨大的生意。小电就是朱啸虎投资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切入点小,而且手机充电这个痛点绝对够“痛”。朱啸虎坦言,小电(或者说共享充电),硬件成本低,损耗率极小,所以商业模型比ofo更健康。

关于共享充电宝是不是下一个风口的议论甚嚣尘上,但对于闻风创业的新玩家来说,这场战争似乎尚未全面开打,就对后入局者“关上了大门”,事实是否如此?朱啸虎说,关键看融资能力,如果你能够拿到足够多的融资,可能还有机会。

在投资界不完全统计数据中,已公开披露融资的共享充电宝平台有6家、金额近3亿,20多家机构入局。其中,来电科技入局较早,融资金额也是最高。资本入局后,可预见行业竞争或更加激进。

目前,来电科技已入驻80多个城市,并与万科、华润、海底捞等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小电最大的优势是不需要缴纳押金,通过微信扫码之后一次付费1元即可充电;Hi电目前通过桌面式的充电宝围绕餐馆进行发展,后期将会覆盖用户待着超过半小时的区域,以1元/小时为付费模式;云充吧租赁柜已在深圳、广州、北京、宁波等地投入使用,包括大型商场、影院、高铁、机场等处。

在经历了打车、外卖、共享单车等一轮轮风口后,巨头加持似乎已经成为创业公司获得阶段性胜利的标配,而在分别得到巨头加持后,创业公司间的厮杀会愈发血腥。从靠补贴烧出巨大市场和用户,回归到对商业本质的遵从,值得考虑的是,资本的理性回归之路在共享充电宝这一役中如何实现,战争才刚开始。

一根充电线解决的问题,背后是手机电池研发和技术革新。当充电不再成问题,充电宝租赁市场或会变小。就当下而言,人们对电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场广阔且能快速扩张。或许以后都可以充电1分钟,通话2小时。

资本围猎万亿共享经济

“充后即走”,一边是共享经济,一边和微信小程序不谋而合,腾讯不是随便入局。腾讯投资合伙人夏荛在投资小电时表示:“共享充电宝作为微信支付的场景们的一个核心考量。小电管理团队对互联网的理解、执行力和愿景规划是我们在如此早期投资的催化剂。”

且小电方面也透露:“小电将和腾讯展开在微信支付、微信信用、小程序等众多业务合作,并将推出更多场景化出行电源产品满足用户需求。”

微信接入的同时,芝麻信用也在发挥极大的作用。芝麻信用资深业务拓展经理陈玲玲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芝麻信用为共享经济企业提供不少服务,以租借充电宝为例,芝麻信用评分达到600分及以上的用户,就可以通过芝麻信用,享受到免押金、支付宝扫一扫即可借用的服务;而芝麻信用让用户的使用门槛降低,提高了服务的用户量。

万亿级市场的共享经济下,其每个细分领域也是百亿、千亿级别。如2012年成立的滴滴出行,五年时间用户过亿,估值350亿美元。再加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30多家机构入局的共享单车大战,已经让整个出行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联合办公、共享WiFi、共享短租平台等等,更多的资本、巨头都在入局。当人们不再专注于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占有,新的生产关系将将催生更大的经济价值。

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参与总人数达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预测,未来几年,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共享经济的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

共享经济一把火烧旺了与线下经济有关的大部分行业,共享出行、共享租房、共享KTV、共享充电宝等,这类小而美的细分领域正在改善人们的消费体验。共享经济无疑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纷纷入局的同时,掌握了流量入口的微信和支付宝也必将继续争夺霸主地位。

来源:PingWest品玩(ID:wepingwest)

作者:评论尸

本文编辑:刘璐

推荐阅读:

摩拜单车在上海运营3个月后,创始人哭了...

8大行业将被彻底洗牌!你的“饭碗”还能端多久?

服务业大国日本为啥没有滴滴打车?

版权说明: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众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投稿及商务合作请联系:liangbin@staff.sina.com.cn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